Tuesday, December 3, 2013

《经济学人》 - 英国不能软 示弱会被人欺

 



美国轰炸机
北京并未出现大规模或者激烈的反日反美抗议示威。

美国轰炸机 不理会中国的防空识别区,令人怀疑中国是否真正相信识别区的可操作性。

《经济学人》继续评论被英国媒体热炒多日的中国在东海设防空识别区话题,分析中国此举折射北京外 交政策的那些特点,以及此举导致中、美、日翻脸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

题为“穿越空中一条线”的专栏文章说,中国一直称自己是和平崛起,但 设立防空识别区(ADIZ)之举令人怀疑中国究竟把维护和平放在多重要的位置上,或者令人对它在崛 起的同时避免冲突的能力产生怀疑。

文章说,中国宣布设ADIZ,至少与三条中国自己宣称的外交政策目标有 冲突,而这些冲突说明这个决定可能是个失误,是对日本宣布将击落进入其领空无人机所作出 的草率的过激反应,或者是对这一行动可能造成的影响估计错误,或者认为设这样一个识别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中国也可能希望通过这个举动与日本针锋相对,提高美国与日本联盟的外交和军事成本, 迫使美国向日本施压,让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满足中国的要求,即承认有主权争议。

另一个解释是中国要通过这一看来鲁莽的行动表明,和平崛起并不等于要在保卫领土主权上让步。

文章列出的三个冲突包括:首先,中国希望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大国之间的关系,但防空识 别区在世界其他地方属于冷战残余,而中国现在拾起来美 国难免会做出老式的强硬回应

其次,中国近来相当成功地让它的邻国相信其良好意图,而宣布设ADIZ使这方面的努力成果大打折扣;

再次,这是对邓小平35年前提出的外交上“韬光养晦”原则的嘲讽。
翻脸的后果
《经济学人》在另一篇文章中评论说,这次翻脸堪称中国两国自1996年以来最令人担忧的战略紧张升级

文章说,六十年来美国一直为东亚的海陆交通提供安全保障, 而中国显然对这种现状不满,希望改变

中国设防空识别区之举令人担忧的程度到底多严重,取决于其动机。

如果是像青春期少年头脑发热,行动不考虑后果,那么这个行动在它和它的邻国及美国之间种下祸根;如果是习近平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个西 方化的自由派,那就是个危险的举动。
文章说,东亚从来没有过强大的中国和强大的日本并存的时候;现在的紧张对峙令人回想起20世纪初的欧洲。

文章还就中、美、日三方各自能够做些什么来化解紧张提出了建议,包括中国同意与日本设军事热线,类似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已经建立的热 线,以及建立一个区域范围内强国之间讨论安全事务的架构。

《金融时报》报道说,中国老百姓对防空识别区了解甚少,也不太关心,北 京并未出现大规模或者激烈的反日反美抗议示威。
报道还引述分析人士说,北京似乎相信这件事很快会过去,而它则将处于更强大的地位。

卡梅伦,硬气点

英国英国首相卡梅伦即将访华,《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欧洲外交事务官员莱纳德(Mark Leonard)的文章,建议卡梅伦与中国打交道时要“硬气一点”,因为显露软弱就会让对方 误以为你好欺负

作者说,卡梅伦与中国的亲密程度不大可能达到德国总理默克尔取得的那样,因为英国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不如德国与中国之间那么对口, 但卡梅伦团队致力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是正确的,早该如此。
不过,他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不能为了密切关系而回避棘手问题。

文章说,中国有时说的比做的利害。比如,美国总统 和德国总理都曾与达赖喇嘛见面,但也没惹出多大麻烦,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丝毫未减。

关键在于英国首相去跟中国建立更密切关系时,不能令人产生英国也供出售的印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