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1, 2022

Cina’s record heatwave, worst drought in decades

Half of China hit by drought in worst heatwave on record - CNA 
Cina’s record heatwave, worst drought in decades



In the summer of 2022, China was hit by its most severe heatwave in six decades, exacerbating a drought that has impacted food and factory production, power supplies and transport in a vast area of the country.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hich stretches from coastal Shanghai to Sichuan province in China’s southwest and includes Asia’s longest river, was considered the worst-affected area, wit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mpacted. Experts say the heatwave could be among the worst recorded in global history.

Scorching temperatures

For more than 70 days straight, a brutal heatwave ravaged much of China, with sustained temperatures of more than 40 degrees Celsius (104 Fahrenheit). It affected more than 900 million people in at least 17 provinces, from southwestern Sichuan to coastal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in the east.

Maximum temperatures in July

Severity of China’s drought

The map below shows the intensity of the drought, which has affected about half of China’s landmass, mostly in the country’s south. The drought is so severe that sect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s biggest river, reached their lowest level since at least 1865.

Drought level (as of August 29, 2022)

The Yangtze’s low water level has been caused by low rainfall in the river basin, reduced water flowing in from its upper reaches and hotter temperatures speeding up evaporation.

River flow (4-month forecast from August 2022)

Affected areas

Since July,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southern China, including Anhui, Jiangxi, Hubei, Hunan, Chongqing and Sichuan, were affected by drought. Low water levels in the Yangtze River increased pressure on 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s, affecting water supply an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for millions of people and many companies, forcing the temporary closure of factories in some provinces.

Water levels measured at the major hydrologic stations

Drying up

China’s two largest freshwater lakes – Poyang and Dongting, which connect to the Yangtze River – saw their lowest levels since records began in 1951. The biggest, Poyang Lake in eastern China, was at 12 metres on August 6, 2022. That meant it had entered the dry season about 100 days earlier than the average in previous years.

Sichuan: China's biggest hydropower producer

Sichuan province normally generates almost 30 per cent of China’s hydroelectric power. But the 2022 heatwave saw historically low water levels and, as a result, a massive drop in electricity production.


華府智庫學者:大旱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對外侵略

94要客訴】大旱+缺電+山火!黃捷:中國不用裴洛西訪台!就可能發動戰爭轉移內部壓力!仿日起家的Miniso都難逃- 

華府智庫學者:大旱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對外侵略

 

過去談到乾旱,大部分人腦中首先浮現的是中東或非洲的沙漠景象,然而這個夏天缺水不再是區域局部現象,而是遍及亞洲、歐洲和美洲全球各大陸,氣候專家甚至警告這樣的極端氣候恐成「新常態」。

熱浪來襲、水位降至新低點,這樣的「熱旱」不僅衝擊經濟發展、民生活動,讓恐龍足跡等稀奇古怪的東西露出水面重見天日,甚至可能引發地緣戰爭,其中尤以中國和周邊國家──包括台灣──的潛在衝突最受矚目。

上海、重慶到青藏高原都陷入乾旱

歐洲正面臨500年來最嚴重乾旱,近三分之二地區陷入乾旱。除了義大利乾枯河流出現二戰未爆彈,近日萊茵河、易北河發現所謂「飢餓石」,即因水位下降而從河床露出的石頭,上面是先人在乾旱時期蒙受飢荒之苦時刻下的警告。

目前發現的「飢餓石」最早可追溯至1616年,其中一顆寫著:「如果你看到了我,你就哭吧」。

美國西部也飽受乾旱之苦,水庫和湖泊水位降至低點,農畜產業大受影響,幾個州2023年起恐面臨限水。德州因此在河床發現1.13億年前的恐龍足跡,全國最大水庫米德湖(Mead Lake)2022年則已發現4具疑遭黑幫殺害的屍體。

中國東南、西南部同樣成重災區,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全國氣象乾旱綜合監測圖」,從長江河域到青藏高原都處於乾旱狀態,重慶有600年歷史的佛爺梁島礁3龕摩崖造像也因此浮出江面。

熱旱顯著衝擊中國經濟活動,由於水力發電量銳減,同時高溫又使用電量飆升,四川、浙江、江蘇等地一些工廠不得不因限電、停電而停工停產。

 

水資源稀缺是「衝突預測」關鍵指標

英國地緣政治及歷史學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曾指「氣候模式的改變,在17世紀為全球帶來戰爭、革命和動盪」,這句話放到現代來看依然有效。

人口成長使全球水資源消耗量翻倍,荷蘭水文政治(hydropolitics)學家哈吉登(Kitty van der Heijden)告訴《BBC》,「如果沒有水,政治人物就會介入,然後他們可能會為爭奪水資源打起來」。

氣候學家葛萊克(Peter Gleick)觀察到,因缺水而起的衝突正在增加。葛萊克及其團隊建立了一個「水衝突年表」(Water Conflict Chronology),紀錄水資源和衝突的關係。

多個歐美非政府組織聯合建立了「全球早期預警工具」(Global Early Warning Tool),透過數據和人工智慧預測可能爆發衝突的地點,其中與水資源相關的指標特別多,包含乾旱、洪水、降雨量、收成狀況、農業生產情形等等。

該衝突預警工具目前聚焦非洲、中東和南亞等傳統上常受乾旱侵襲的區域,然而如同乾旱今日蔓延至其他地方,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傑出教授、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EI)學者白蘭斯(Hal Brands)在其《彭博社》專欄警告,「強權中國面臨水資源危機,有可能導致他在海內外爆發衝突」。

中國乾旱可能引爆區域戰爭

中國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卻只擁有全球7%淡水,大量地下水和河水因汙染問題無法飲用、灌溉甚至當作工業用水,專家估算中國每年為解決缺水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

而缺水衍生的「缺電」問題,近年發生範圍和頻率愈來愈廣泛頻繁,這不僅會拖累中國已經下行的經濟前景,資源分配問題也對維持社會穩定構成挑戰。

「資源稀缺與政治動盪,兩者關係一直相當密切」白蘭斯強調,若中共感到國內局勢不穩,他可能對外發動猛烈攻擊,加劇和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

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政治學教授卡特(Erin Baggott Carter)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撰文分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外交政策具有「轉移注意力的侵略」( diversionary aggression)特徵,即發起國際衝突以鞏固國內民族主義,讓中共菁英難以挑戰他的權力。

因此,如果中國為紓解乾旱壓力發起台海戰爭,最有可能是出於應和中共當權者的政治需求。

除此之外,中國也可能為鞏固水資源和其他週邊國家發生直接衝突。中國在湄公河和喜馬拉雅山區攔水,在新疆讓河流改道,同樣埋下他與泰國、寮國、印度、孟加拉和中亞國家爆發搶水爭端的種子。印度地緣政治與戰略專家謝蘭尼(Brahma Chellaney)更指出中國在南海擴張,也有在國際海域確保更多水資源的意味。

 

中國掉進流動性陷阱,經濟生態加速惡化!殘酷競爭的時代已到來,普通人只剩下兩種選擇

 

中國掉進流動性陷阱,經濟生態加速惡化!殘酷競爭的時代已到來,普通人只剩下兩種選擇

 https://youtu.be/_YI9bbK-NPI

中国安邦智库挑戰小學學歷習近平清零政策

 中国智库与官方唱反调吁改变清零政策报告遭删除| 国际| 東方網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中国安邦智库挑戰小學學歷習近平清零政策

 安邦智库| e南洋

中国安邦智库罕见呼吁改变清零政策 报告速遭删除

中国一家智库“北京安邦咨询公司”28日发布一份报告,当中罕见地公开反对“清零政策”,直指相关措施必须改变以防经济停滞。不过,这份报告在微信与微博上发布后,次日均遭删除。

習近平中文程度又鬧笑話網友:該不會不識字?

据中央社引述美联社消息,智库安邦的报告名称为“中国是时候调整病毒防控政策了”,表示防止经济停滞的风险应该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据报道说,在当前政治敏感的一年里,即使是公众对官方政策的分歧,也几乎很少听闻,原因在于被认为至少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最强势的领导人习近平,预计在今年年底召开的中共20大继续执政。人民普遍预测,中国的防控措施至少会持续到10月或11月份,中共20大闭幕之后,届时习近平可能会打破传统,获得第3任5年任期而继续执政。

该报告28日发布在安邦智库的微信与新浪微博平台上,不过29日下午两个平台都将其删除。根据中国数字时代网站留存的“中国是时候调整病毒防控政策了”的报告,当中表示,在新冠病毒疫情的Omicron阶段,中国的防控政策付出了很高的社会经济成本。

秦鵬直播】不讓戴口罩李克強和習近平槓上了? | 妄議| 離退休老幹部| 新唐人中文電視台在線该报告说,过去多年以强劲经济成长见长的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的经济成长已经显著放缓,甚至有经济失速的风险。中国经济面临失速风险,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疫情冲击。面对高传染率、低重症率、极低病死率的Omicron病毒,中国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抗疫标准。

据该报告指,这样的结果是,当外部世界处于乌克兰战争的冲击之下时,中国却陷于另一场“战争”之中,即一个严格封控政策之下的抗疫之战。报告最后指,新冠病毒疫情的致病危害已经大大降低,防止经济失速风险应成为中国的头号任务。中国需要根据疫情的最新变化,科学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以恢复经济为重,逐步与世界接轨。

安邦智库成立于1993年。据美联社说,安邦智库曾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金融和经济领导小组服务,为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研究和咨询。

法国“情报在线” - 中国打探武统台湾时各国是否與美国参戰

 Taiwan Deploys 50,000 Military strength to South China Sea - YouTube

法国“情报在线” - 中国打探武统台湾时各国是否美国参

 With Beijing's Military Nearby, U.S. Sends 2 Aircraft Carriers to South  China Sea - The New York Times

法国情资新闻网站“情报在线”今天揭露,中国政府正为进犯台湾做准备,已指派海外情报网打探若北京攻击台湾,外国政府将会有何反应,以及若美军协防台湾,其盟友是否给予支持。“情报在线”还指称,莫斯科试图说服习近平在攻克台湾上接受其协助。


中央社署名曾婷瑄今天自巴黎报道,法国情资新闻网站“情报在线”(Intelligence Online)今天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部长陈文清为了进一步制定对台策略,已展开海外情资蒐集工作。据“情报在线”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几天前要求国安部长陈文清负责动员海外调查人员蒐集外国情资,任务就是评估各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企图以武力控制台湾的反应。

All for one: U.S. enlists its Asian allies in defense of Taiwan - Nikkei  Asia 国安部想要知道如果美国军事协防台湾,美国盟友是否真的有意愿支持美国。且国安部近日传阅一份俄罗斯制裁中程影响分析报告,认为国际社会不可能长时间对中国祭出相似行动,这个结论也让北京更确定派出解放军进犯台湾的想法。

Ukraine Crisis Reverse US Military's Declining Presence in Europe于此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也在大力度宣传,坚称须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因此,中国媒体上,由研究学者或军方沙盘推演攻台可能性的访问越来越多。

据“情报在线”写道,中共正试图给解放军时间,完成对台行动的准备工作,并最大化利用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台后的频繁军演。这些军演的目的是为了一步步让人民与金融市场做好准备,面对军事攻击带来的冲击,也希望把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习近平第三任期内的“大胜利”。

据中央社说,“情报在线”为专门报道国家级情资的新闻网,关注政治、经济与科技情报,报道常引发国际效应,包括揭发法国水泥巨擘拉法基集团(Lafarge SA)疑似收受伊斯兰国资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授意下的以巴情报秘密会议、美国军事承包商秘密收购以国恶意软件“飞马”开发者NSO集团等。

法国“情报在线” - 莫斯科试图协助习近平攻台

 The Two-Headed Fight for Ukraine and Taiwan - WSJ

法国“情报在线” - 莫斯科试图协助习近平攻台

法国情资新闻网站“情报在线”今天指称,莫斯科试图说服习近平在攻克台湾上接受其协助,但中国目前为止仍拒绝俄罗斯这份提议。

中央社署名曾婷瑄今天自巴黎报道,法国情资新闻网站“情报在线”(Intelligence Online)今天称,根据获得的资讯,莫斯科试图说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攻克台湾上接受俄罗斯的协助。“情报在线”指出,尽管俄罗斯已经说服部分中国学者接受这个结盟,更在7月初派出3艘军舰到花莲外海,但中国方面目前为止仍拒绝俄罗斯这份提议。

The Taiwan Temptation: Why China Might Resort to Force 据“情报在线”称,中国倾向对台湾行动采速战速决、不寻求外援的策略。而且习近平不希望让人以为,俄国对台海的政治战略协助将能换来中国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前线战事的支援。

据中央社说,“情报在线”为专门报道国家级情资的新闻网,关注政治、经济与科技情报,报道常引发国际效应。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离世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逝世– 亚视新闻

俄罗斯媒体转引医院的消息报道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离世,享年91岁。


戈尔乔巴夫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于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当选唯一一任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他领导苏联期间,苏联因为多种因素解体。

尽管致力于维护苏维埃国家及其社会主义理想,戈尔巴乔夫认为有必要进行重大改革,尤其是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他退出了苏阿战争,并开始与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峰会,以限制核武器并结束冷战。在国内,他的公开政策允许增强言论和新闻自由,而他的改革试图分散经济决策以提高效率。

戈尔巴乔夫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开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时代年度风云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Europe - It is dangerous to be rich and weak. Such nations are frequently seen as a tasty meal

 Russian Arctic town suffers POLAR BEAR INVASION, dozens of predators 'won't  go away' (VIDEOS) — RT Russia & Former Soviet Union

Europe - It is dangerous to be rich and weak. Such nations are frequently seen as a tasty meal

Germany’s foreign minister suggested this week that Germany cannot send more of its own weapons to Ukraine because it has deficient supplies. If this story is true, it means that Germany, with the largest economy in Europe, does not have the facilities to rapidly produce more weapons – despite pledging money for the production of weapons for Ukraine. The money matters, but only to an extent. The capacity of other NATO countries to provide weapons to Ukraine has production limits as well. Although the German problem was anticipated from almost the beginning of the war in Ukraine, and Germany has provided cash in place of weapons, there are several considerations.

The era of Xi Jinping | The Monthly  First, as is widely known, Europe and Germany are facing a very cold winter as Russian energy exports decline. It’s possible that the German weapons “deficit” is a concession to Russia, but it’s highly unlikely: Berlin could not do this without it being widely known in NATO, where member states’ weapons capacities are known and production is tracked. This would get out to the Ukrainians, Poles and Americans. We would have heard about this by now.

More important is what this tells us about NATO. NATO is supposedly the guarantor of Europe’s national sovereignties. Germany, Europe’s premier economy, had enough weapons to provide a small degree of support to Ukraine. But the hard truth is that the Ukraine war is a relatively minor, if tragic, conflict in the overall European picture. If Russia were to take Ukraine, including its far western border, it would theoretically be in a position to move farther west into NATO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Poland and potentially France have significant force capabilities, but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shoulder, by treaty, the main burden. If this situation came to pass, another Cold War and potentially another U.S.-confrontation would follow. Therefore, Germany’s failure to create a defense industry commensurate to the size of its economy is inappropriate and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rest of Europe’s production capacity.

This problem arose from the European myth that war is obsolete and tha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Europe is to build perpetual prosperity. The EU motto, after all, is peace and prosperity. The former was regarded as obvious, and the latter followed. Europe compounded this myth by constructing a quasi-state, in the form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at was solely focused on economic well-being, with the added purpose of creating a European identity. Military affairs were left to individual states.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was a member of NATO and, as such, anchored Europe’s military security, Washington became the de facto guarantor of European security.

Germany’s weapons deficit reveals as much. Given its position as the largest European economy and as a NATO member, it is reasonable to have expected Germany to maintain or build weapons production facilities out of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t could have also led the EU writ large in creating weapons production capacity or fostering the growth of a European military. Since the EU’s annu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s roughly the same as America’s, that would have allowed the Europeans to absorb the risk of waging a Ukrainian war with European weapons and forces.

Since a war in Europe was farfetched when the EU really got rolling, no one wanted to fund such an undertaking, leaving it to NATO, and therefore the United States – a most cost-effective measure. But the underlying truth is that the EU consists of members who don’t much trust each other. The command structure of a European military would be hotly contested, and the growing power of some countries would surely be discussed.

It is dangerous to be rich and weak. Such nations are frequently seen as a tasty meal. That is how Europe appears to global predators.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both rich and strong, has to defend Europe because the wealth,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of Europe in the hands of other states might imperil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s have for centuries mastered the art of using weakness effectively.

I do not regard the German production shortfall as a cause for real concern. But in the long run, the European belief that the Continent faces no threats, or that the U.S. will assume the risk and cost of defending Europe from whatever risks do exist, can last only so long. It is better perhaps that Europe remain militarily weak. History shows that a well-armed, divided continent is savage beyond imagination. Armament and disarmament are both troubling. Something that is not an issue now always becomes a frightening issue in Europe eventually.

Tuesday, August 30, 2022

中国多地疫情再升温 小學學歷的習近平終於對美帝mRNA疫苗低頭了

 Covid: Canada authorises Pfizer vaccine for children aged 12 to 15 - BBC  News

中国多地疫情再升温   澳门开放内地游客接种mRNA疫苗

澳门宣布向内地游客开放自费接种mRNA新冠疫苗,每针约合850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多地疫情形势再趋严峻,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收紧管控引发专家对中国经济再受影响的担忧。

新冠疫苗:订的是BioNTech打的是科兴香港英籍男子遭遇“打错针”奇案- BBC News 中文澳门向内地游客开放自费接种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根据财新报道,疫苗接种点为澳门科大医院,内地游客无需预约,可直接去医院自费接种,每剂次1000澳元(约合850元人民币)。此前,澳门只对部分非澳门本地居民提供新冠疫苗接种服务,不会为来澳短期旅行、探亲人士提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根据澳门力报,这次调整是试行项目,8月试行期结束后 ,旅客可联系雅各臣科研制药进行预约。雅各臣科研制药经过复星医药授权,获得复必泰疫苗在中国香港及澳门地区的独家分销权。

香港与澳门使用的新冠疫苗广泛为科兴及复必泰(BioNTech/辉瑞疫苗)。截至目前,中国尚未开放任何一款mRNA疫苗上市,新冠疫苗接种以国药(Sinopharm)及科兴(Sinovac)两款国产的灭活疫苗为主。

中共元老李銳病榻前接受專訪批習近平「文化程度僅小學」 - YouTube最近几日,多个中国大城市疫情再次升温,而防控升级措施再次引发人们对经济受损的担忧。根据中国卫健委,深圳8月29日0-12时,新增9例阳性病例。6例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诊断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深圳本次疫情首次发现BF.15变异株。多家商店和企业在周二暂时关闭。深圳政府周一关闭了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市场华强北,并暂停了24个地铁站的服务。

而北方港口城市大连为了控制疫情也加强了管控。根据新浪财经,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指挥部研究决定,从本周一(8月29日)24时起至周六(9月3日24时止)5天之内,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强化对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的管控,全体居民实行非必要不出户。原则上每户居民每天最多可安排1人外出1次采买生活物资(中高风险地区除外)。一度因干旱限电的四川,省会成都也出现疫情反扑,尤其是发生了一起健身房游泳池相关聚集性疫情。根据财新报道,8月25—29日,成都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新冠阳性感染者超过450例,8月30日0时,成都宣布加强全市社会面疫情防控,各类空间密闭娱乐场所和公共文体活动场所暂停开放和营业。原定于9月4日结束的第二十五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在本周二宣布停办。因为担心被封,一些成都线下门店出现抢购蔬菜、肉类线上订单大幅增加的情况,不过周二成都市举行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官员呼吁市民正常合理采购,避免浪费。

 中国国家卫健委本周二(8月30日)公布,过去一日新增1717例本土新冠病毒个案。超过20个省份和地区出现了新增病例,包括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路透社报道,知名投资银行野村证券(Nomura)分析人士发出警告,严格的管控措施或会拖累经济:“金融市场在未来几周可能面临新的压力……经济下滑的情况可能比市场预期更为严重。”

 

从司马南到胡锡进——危险的丑态

 胡锡进的末路他今天的文章有点不祥的味道... -6park.com

从司马南到胡锡进——危险的丑态

有评论指出,司马南事件曝露了中国“爱国大V”的丑态:藉倡议反美思想、消费台湾、批判中国资本家,为自己带来丰厚收入。又有评论指出,从历史灾难看,胡锡进及其同党的舆论鼓噪十分危险。

 台湾“新新闻”发表文章《司马南出包,但爱国依然是门好生意》,作者顾尔德指出,中国透过网路极左意识型态的视频节目,塑造了几位极具煽动性的舆论导师,用中国术语来说是网路世界的“爱国大V”。这些爱国名嘴藉倡议反美思想、消费台湾、批判中国资本家,为自己带来丰厚收入。这些视频传播已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爱国”也成了一门好生意。只不过最近“反美斗士”司马南被爆在美国买房、据传想出逃不成,如今被官方禁止在网路上发言。司马南事件曝露了这些中国爱国大V的丑态。

中共两大“左棍”:一个遭全网封杀一个被禁言- 光传媒| 传播真理追求自由作者说,司马南出了事,如今他微博上的视频已不能被观看了。即使中国左派过去多是习近平政敌薄煕来的支持者,习近平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需要这些爱国大V们帮忙鼓动风潮、激发小粉红的热情。司马南被禁声,还会有下一个司马南,只是这个充满金钱诱惑的爱国产业,大概也很难避免下个爱国大V也步上“反美是工作,去美国是生活”的老路子。

从历史灾难看胡锡进及其同党的危险

杜若:写给胡锡进的一封信- 光传媒| 传播真理追求自由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胡锡进”的前辈们 ——大众政治时代的反动新闻人》,作者郑非认为,胡锡进及其同辈的言论在中国的舆论场上一再回响。在许多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眼中,他们是被鄙薄的对象,是政府的“夜壶”和政坛边缘的“舔狗”小人物。这种鄙薄,恐怕是小看了他们的危险性。胡锡进式的人物其实常常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

文章回顾了沙俄时代的民族主义鼓吹者卡特科夫(Mikhail Katkov)、意大利法西斯的发明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和卢旺达种族灭绝的鼓动者恩格泽(Hassan Ngeze)操纵舆论的历史,认为和当下中国的民族主义话语一起,共同构成了近现代历史上一再回响的某个母题。

“爱国大V”也可能被噤声

“爱国大V”也可能被噤声

新闻看点】司马南被封禁在美国有多少房产? | 习近平| 薄周政变| 新唐人中文电视台在线文章说,专制政府官方意识形态已经破产,官样文章读之生厌。于是他们希望找到某种“白手套”,以非官方的角色来说出官方想说的话。而后者往往通过表达负面情绪脱颖而出。他们披着受害者的外衣,带着读者/听众重温外国/异己势力对“真正人民”的羞辱。他们利用怨恨与恐惧,呼吁重建道德秩序、收复领土、安全、报复、种族优先地位或者获得男性权威。在此同时,将自己打扮成“人民”的代言人。他们越庸俗、恶毒、搞笑,就越有影响力。他们拥抱灾难,拥抱极端事件。平静的世界对他们是毒药。知道如何利用/解释灾难,一直都是这些人的必备技能。

时隔8年反美斗士司马南又因撞头蹭了一波热度– 看传媒新闻网作者指出,他们几乎一开始都是边缘人物,或许还有犯罪记录,面目类似小丑。有些旁观者就认为他们仅仅只是风口上的人物,很容易就能戳穿。其实,他们很危险,非常危险。这些人既然在官方或精英的默许中有了自己的舆论基地,能够获得一大批人的认同,那么他们就具备了大众政治所赋予他们的政治动能,而这些政治动能是政府和精英所无法掌握的野火。

美舰穿越台海 中共回应“反常” 专家曝4要因

U.S. Warship Sunk By Missile Fire in Pacific Training Exercise 

 由于近年来美舰经常穿越台海,美国官员也表明,会继续这类任务,因此并不令人讶异。分析家说,令人讶异的是北京低调的反应。

https://youtu.be/xxP008QgAEY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海事安全专家许瑞麟(Collin Koh)指出北京不像以往般强烈抗议美舰穿越台海,可能有3个原因。首先,北京可能在提防国际反弹,因为任何设法阻止美国海军穿越台海的行动,都可能被视为危及其他国家穿越台海的权利。

其次,北京在裴洛西访台后,已中止和华府的主要军事沟通管道,在美中海军任何的互动中,都升高了误解的风险。

第三,华府和北京仍在其他方面合作,而中方可能不想在相关领域制造紧张。许瑞麟强调,进一步挑起变本加厉,可能升级为冲突的紧张是没有意义的。

而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联合情报中心前作战处长舒斯特(Carl Schuster)则指出第4种可能,那就是美国即将举行期中选举,而北京想避免任何可能强化共和党,还有其他对陆鹰派胜选几率的行动。中方不希望看到美国参众院推动立法,更强烈地支持台湾,或限制中国在美国投资和发挥影响力。

Monday, August 29, 2022

中美金融脱钩 159家中概股被强制要求退市

 大陆5大国企被美中废黜,美国经历金融“脱钩”历史性一天——香港01

中美金融脱钩警报并未完全解除

中美签订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从而避免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的被动退市。政论家邓聿文认为,此举为这个争议了十多年的问题,暂时划下了一个休止符,但也只是暂时。

 最近几年,美中两国监管部门围绕着中概股的审计底稿问题,一直在进行较量,由于未能满足美方获取中概股审计底稿的要求,一些中概股被强制要求退市,美方还列出了一个“预摘牌”企业的名单,截止7月底,该名单的数量达到159家,占全部中概股的近六成,其中包括阿里等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另一家网络平台企业滴滴在去年上市不久已从纽交所退市。前不久中石油等五家在美上市中国国企突然宣布将主动撤出美股,这一行为让市场认为,在中概股的审计监管问题上,中方大概不准备让步。所以,今次双方达成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着实有些出乎市场预料。

无疑此乃中方让步的结果,从中方过去的坚持来看,称之为“罕见让步”亦未尝不可。虽然中国证监会在向国内通报时表示,此次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确立了对等原则,协议条款对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均可依据法定职责,根据合作协议,对另一方辖区内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被请求方应当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力提供充分协助;然而,鉴于美国企业没有在中国沪深交易所上市,这种对等原则只是纸面上的,当然它也并非没有意义,一是形式上确实对中美双方都有约束,二是满足中国内宣的需要。

❗️中美金融脱钩?股票退市接力! 中国导致美股指期货全线下滑!《纽约情报站》2022.08.17 - YouTube不过,中方的让步表面上是对美方在该问题上不愿放松要求的让步,实则是担忧因企业的审计底稿问题而导致中美金融脱钩,中方并不乐见这种后果,可如果这个问题一再拖延解决,金融脱钩是很可能实现的。

中概股意义非同一般

中企赴美上市曾被看作两国经济紧密结合的象征。在资本和金融市场的联结上,中国对美需求远多于美国对中需求,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利用美国资本市场获得的好处要远大于美国从中国企业获得的好处。中国第一批企业在美上市的时间是2000年前后,目前美股上的中概股有280多家,是除美之外在美上市最多的单一国家,全部市值最高时占美股总市值的一成,虽然这两年中概股由于中国政府对企业的打压使得其股价大幅下挫,但仍然高达1.7万亿美元。假定280余家中企全部从美退市,虽然它们大部分可以转向中国国内、香港以及欧洲等地重新上市,可股票估值势必要打折。和中国股市相比,美股有非常好的流动性,上市门槛低、允许同股不同权以及监管严等优势,是中企海外上市的首选目的地,不仅能让企业获得优质的融资管道,还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治理水平。尤其对中国众多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如果它们当初不在美上市,很可能就无处可以上市了,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行业地位,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或许也会远不如今天。

中国从中概股获得的收益当然远不只这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其经济起飞的早中期,美元是稀缺资源,拥有足够美元可以用来在国际市场购买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材料、资源和技术,乃至人才,而企业赴美上市能够部分解决美元不足的问题。尽管中国现在股市也发展壮大了起来,变成资本输出大国,加上一直拥有很高的储蓄率,似乎对包括美元在内的资金不像以前那么强烈,然而,由于所谓金融抑制即政府干预企业融资的存在,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融资仍然有很大困难,海外上市仍是它们可选的一条途径。

此外,从政治角度来说,通过企业在美上市,和华尔街并经由华尔街和美国的广大中产阶级结成一个利益联结的纽带,也是中方需要的,尤其在两国对抗的当下,有一个利益纽带作为缓冲和护栏,美国要和中国脱钩就不那么容易。多数中概股由美国的投资银行作为保荐人,美方要求的审计底稿,也多半是美国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分公司承揽。可以说在中企上市过程中,中国和华尔街建立起了密切联系,这样在关键时候,华尔街就会充当中国的说客,向美国政府或者国会游说。此种利益联结也通过美国投资者购买中概股而建立起来。其中养老金和共同基金是中概股的主要投资人,而它们是美国中产阶级获取资本收益的主要通道。虽然这种利益联结不像前者那么直接和明显,但亦有可能影响美国的中产阶级对中国的态度。而中方付出的或者说美方得到的,是企业增长的红利,以及上面提及的华尔街的保荐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证交所的监管业务收入。美方的这个收益和中方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双方利益的严重失衡让中方不得不考虑审计底稿问题的博弈后果,一旦惹恼美方中概股被迫从美退市,不但对企业是一大损失,这个利益纽带也会被切断,没有了利益纽带和利益护栏,美中对抗只会使中国处于更不利地位。

 

一个协议,各自表述?

现在中方的妥协退让是否意味着对中概股的审计监管的争议就此化解,中企退市警报解除,两国金融脱钩不会发生?可能还不能这么乐观,可从中国证监会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所说的一句话见端倪:“如果后续合作可以满足各自监管需求,则有望解决中概股审计监管问题,从而避免自美被动退市”。此话有些耐人寻味,什么才是“满足各自监管需求”。外界看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在一份声明中指出,该机构“有权自行选择其检查和调查的公司、审计业务和潜在违规行为”,而“无需咨询中国当局,也无需中国当局提供意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200多家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继续使用中国的这些审计公司,将会面临在美证券交易禁令。”中国证监会则表示,美方须通过中国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并“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事务所相关人员进行问询。中方也指出,合作协议对于审计监管合作中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约定,针对个人信息等特定数据设置了专门的处理程序。在这些技术问题上,似乎是一个协议,各自表述。


两国就中概股的审计监管问题形成的多年僵局就是因为中方认为,审计底稿涉及国家机密、信息安全和国家主权,因而应当存放在境内,美方的行为是有意针对中企;而在美方看来,无障碍地检查在美上市中企的审计底稿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并非针对中企的特定动作,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国企业概莫能外。持平而论,美方的做法确实不是有意针对中企,这是它的一个制度惯例,但这个问题如今已变成美中博弈的一部分,就很难说它没有这个意图,特别是在特朗普时期出台《外国公司问责法》后,该部法律的出台背景被普遍解读为针对中企的,有观点认为,美国议员们认定中方不可能允许美方审查中企审计底稿,因此出台该法实际上要以法律的形式阻止中企赴美上市,让两国金融脱钩。因为有了法律,美国监管部门只能按照法律的硬性要求来处理审计底稿问题,过去出于利益或其他因素在执法过程中的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就不再允许存在。

由此来看,虽然中方做了一定程度的退让,但它会特别在乎形式上的对等,以显示不是在美国压力下的实质上的示弱,故中方会坚持美监管人员来华审查审计底稿要通过中国监管部门并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询这个条件,在这个问题上不会退让,这关系到所谓国家尊严问题,否则它就没必要公开这点。美方在这一点上有可能妥协,解读美方“无需咨询中国当局”等的表态,似乎同中方坚持的条件并不产生冲突。但美方的底线一定是,它要没有修改过的企业审计底稿,在这点上美方也不会退让。

其实,中方已经预感到美方的这一底线,要不然五国企不会无预警地宣布主动从美退市,显然中方知道自己无法完全满足美方的这个要求。虽然审计底稿一般主要记载审计师是否依照审计准则尽职尽责地验证企业收入支出等财务信息准确性,可它包不包括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企业底层数据等敏感信息,只有中方清楚。五国企的退市说明中方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即在能源、金融、科技等事关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的领域和行业的在美上市国企,也包括大型民营科技企业等,由于它们不可能满足美方的交出审计底稿的要求,因此或主动或被美方强制要求退出美国资本市场;其他类型的企业则自己看着办,如果认为不会造成国安问题,可以向美方交出审计底稿,换取在美继续上市。

因此,两国仍然存在“金融半脱钩”的可能。

德国议员提交访台申请

 Flags Taiwan, Germany Countries, Partnership Friendship Handshake Concept.  Stock Photo - Image of background, government: 91378484

德国议员提交访台申请

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计划在今年年内派团访问台湾。相关人士表示,访台计划尚需获得联邦议院议长的批准,但此次访台计划同此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罗西的台湾之行并无关联。

人权委员会主席自民党籍政治家阿尔特( Renata Alt) 在出访申请提交期限即将到期之际,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出访台湾和日本的申请。人权委员会主席自民党籍政治家阿尔特( Renata Alt)周末对《法兰克福汇报》表示:"中国方面正在不断地秀肌肉,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展示民主政体之间的团结精神。我们出访的目标是,遏制专制趋势,强化民主和人权。在制度性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样做尤为必要。"

German delegation to visit Taiwan - Taipei Times访台计划预计在十月下旬实施。上一届立法期内,就曾制定过相应的访台计划,但受疫情影响,出访计划被迫延迟。也正因为如此,来自人权委员会的消息一再强调,访台计划同此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罗西的访台行动毫无关联。佩罗西今年八月初访问台湾之后,中国方面曾在台海周边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

德国联邦议院代表团最初的出访计划中,也曾考虑将香港纳入访问行程。不过最新的出访计划中,访问香港的行程已经被取消,据称是出于时间安排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说,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代表团的成员会包括议院各个党团的代表。联邦议院主席是否会批准这次出访行动,目前尚不得而知。议长审核出访申请时,通常会对政治局势和疫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与此同时,佩罗西访台之后,又首次有美国军舰穿行台湾海峡。周日,美国海军证实了路透社有关两艘美军巡洋舰穿行台湾海峡的报道,并表示:"此举是为了强调美国保障印太海域自由和开放的决心。"

 

印度的重大变化信号 首次称北京将“台海军事化”

 The Taiwan–India 'Milk Tea Alliance' – The Diplomat

印度的重大变化信号      首次称北京将“台海军事化”

印度官方周末指,北京近期在台湾海峡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是所谓的“台海军事化”。印度媒体指,这是新德里首次针对近期两岸紧张局势做出公开评论,罕见举动可能标志著印度的重大变化信号。

中国科研船“远望5号”停靠斯里兰卡港口一事,持续引发中印外交口水战。

中印近来因中国考察船“远望5号”停靠斯里兰卡港口一事,引发最新一波外交龃龉。北京暗批新德里“无理干涉”,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专员公署(High Commission:印度驻英联邦国家外交代表机构,级别相当于大使馆)周末则对此罕见地尖锐回应,暗讽“一带一路”,并首度公开评论北京近期在台海周边的军事行动。

8月中旬,中国考察船“远望5号”在获得斯里兰卡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访问并停靠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Hambantota)。印度与美国则指控该船只为“间谍船”,担忧北京可能藉此刺探印度的军事设施。

中印爆口水战印度罕见称北京将“台海军事化” | 德国之声来自德国介绍德国| DW | 29.08.2022 当时中国外交部表示,“远望5号”进行海洋科研活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通行惯例,不影响任何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利益,不受第三方干扰。“远望5号”于16日驶入斯里兰卡港口,并已于22日驶离。盡管如此,中印仍因此事相互指责,爆发外交口水战。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官网上周五(8月26日)刊出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戚振宏撰写的一篇英文文章,赞扬中国与斯里兰卡共同抗拒了“第三方”的“无理干涉”,成功捍卫彼此的主权。

China tensions push India and Taiwan closer together | Asia | An in-depth  look at news from across the continent | DW | 22.10.2020 文章写道,近段时间,两则有关中国的消息得到斯里兰卡各界广泛关注,“一是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中方第一时间作出坚决反制”,斯里兰卡多个政党、团体也公开发声、“仗义执言”;二是本月中旬,中斯两国“共同抵制了来自第三方毫无理由的蛮横干预”,中方科考船“远望5号”按照斯方最新批准,顺利停靠汉班托塔港完成补给。

戚振宏还提到,斯里兰卡在历史上遭到“北方邻国”的17次侵略,如今主权不容再遭侵犯。盡管戚振宏没有明说,但“北方邻国”明显指涉印度。

What is India's stand on the Taiwan crisis? - Edge News对此,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专员公署周日(28日)在推特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回应戚振宏的发言。推文写道:“我们注意到中国大使的言论。他对基本外交礼仪的违反可能是个人特征,也可能反映了更大的国家态度。”

推文指,戚振宏对斯里兰卡“北方邻国”的看法,可能受到了中国的行为方式影响,但印度实际上与他的认知“非常不同”,戚振宏将地缘政治背景套用到这艘所谓科研船的访问之旅,更是“露出马脚”。

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专员公署接著写道,“不透明和债务驱动的议程现在是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对小国来说。最近的发展即是一种警示。斯里兰卡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不必要的压力或争议,来为另一个国家的议程服务”,被认为是在暗讽中国的“一带一路”与所谓的“债务陷阱”。

印度首度称“台湾海峡军事化”

除此之外,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专员公署周日(28日)稍晚再发文回应,指上述推文是为了回应有关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的文章,并称该文章特别“将台湾海峡的军事化和中国‘远望5号’对汉班托塔的访问联系在一起”。

《印度教徒报》(The Hindu)指,这是印度首次提及所谓的“台湾海峡军事化”,也是新德里罕见地针对中国对台湾展开的行动进行评论。

该报道称,本月稍早,针对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台、中国在台湾周边举行军演,印度外交部并没有提到“台湾海峡军事化”,只表达印度“对最近的事态发展感到担忧”,“敦促保持克制,避免采取改变现状的单边行动,缓和紧张局势,努力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印度外交部8月12日在例行简报会上,被问及印度是否会应北京要求,重申其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时,该部当时表示,“印度的相关政策众所周知,且是一贯的”,“不需要重申”。

《印度教徒报》认为,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委员会此次的发言比起8月中旬时更为明确尖锐。此外,《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报道也认为,印度驻斯里兰卡高级委员会的最新声明显示,其在语气和信号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印度时报》一篇评论报道称,“印度是时候对台湾采取更大胆的做法了,台湾不仅是一个民主国家,还是一个经济发电机和半导体巨头”,并表示中国即将召开二十大,“现在正是印度加入美国、向中国施压的好时机”。

该评论写道,“鉴于中国公开的好战,在台湾问题上含糊其辞不符合印度的利益。此外,从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到区域安全论坛协调,新德里和台北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现在是印度应该考虑自己对台湾进行高层访问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