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2, 2012

骑马的动作,

让世界更平了

非英语流行乐开始崛起?

当年《玛卡瑞纳》(Macarena)风靡世 界的情形再次 重现。韩国说唱歌手Psy的一首《江南Style》在YouTube创下了超过4亿次的点击量,卷席全世界各国的热门音乐排行榜。这也让 一种新的舞蹈动作 风靡一时——双手交叉作拿缰绳状,舞者好像正骑在一匹欢腾跳跃的马背上,并且嘴里还念念有词。一起来吧:“啊,性感的小姐/噢、噢、噢、 噢/哥是江南 Style!”(Eh sexy lady/Op op op op/Oppan Gangnam Style!)
对流行音乐史有所了解的乐迷们会发现,这一情形跟1996年西班牙歌手罗斯•德•里奥(Los Del Río)用自己特有的舞蹈动作表演的那首《玛卡瑞纳》异曲同工——他采用了一种非常复杂的类似旗语的动作,然后在三个过腿摔、旋转以及叫喊声中结束。 “啊,玛卡瑞纳!”这一生呐喊启发了5万名棒球迷在纽约的扬基体育场(Yankee Stadium)创下了集体舞蹈的世界纪录。今天的《江南Style》仅仅就是《玛卡瑞纳》的翻版吗?又或者说这位韩国明星在榜单上超越了欧美歌手有着更 深层次的意义——预示着流行音乐真正的全球化开始出现?
《江南Style》的演唱者Psy, 朴载相,是韩国K-pop界的领军人物。以西方流行音乐——舞曲、电音、嘻哈等为基础的K-pop,帮助韩国成为了亚洲流行音乐的中心,年轻人们欢乐地享 受着国家经济转型的成果,就像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那样。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韩国在世界音乐市场上的排名已经从23位上升到11 位。
许多国家都有自己本地的传统流行音乐,诸如德国的Schlager,中国的广东话歌曲等等。其中一些非常有地域影响力,比如韩国的K- pop或者巴 尔干半岛的turbo-folk;还有一些则更为本土,比如日本的涉谷系。但无论如何,其中有一股力量一枝独秀。这属于所谓的“英文文化 圈”。
提 到流行音乐,英文歌手统治着整个电视广播,在国际舞台上让其他语种的竞争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美国出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紧随其后的是英 国和加拿大。英国 唱片去年的销售量是全世界的13%;而其中2%的成绩来自阿黛尔(Adele)一人。在音乐方面来说,英国依旧一个强国。
强大自然滋生傲慢。英文文化圈对于其他外语流行音乐的态度是轻蔑的,习惯性地将之视为低层次的娱乐:你看那些法国人,和他们那些滑稽的 大蒜味儿歌 手。现实就是,在优越感十足的英国人眼里,曾经为我们带来瑞典著名的阿巴乐队(Abba)的欧洲歌唱大赛(Eurovision Song Contest)也未能幸免地沦为与粗劣的欧洲流行音乐为伍。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2008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那一届大赛,BBC现已退休的解说员对巴尔 干半岛最著名的音乐家布雷高维克(Goran Bregovíc)充满了不屑,评论他的表现跟在餐馆里卖艺的街头艺人差不多。
而德国最成功的音乐人却大胆地涉足了这块传统的敌对地盘。56岁的赫伯特•格朗内梅尔(Herbert Grönemeyer)在他的祖国声名显赫。他1984年的专辑《4630 Bochum》连续79周出现在排行榜上,并且战胜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颤栗》(Thriller) 成为第一。他2002年的专辑《Mensch》成为最畅销的德语唱片。然而在英语世界,格朗内梅尔却几乎没什么名气; 有人大概还能模糊地记得的就是他曾经在1981年的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里扮演过一个角色。

这位致力于管弦流行乐的歌手,人称来自威斯特 伐利亚的斯科 特•沃克(Scott Walker,美国传奇歌手),希望用他的新英文专辑《I Walk》改变目前这种悲凉的境地。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想要在德国之外的世界寻找知音的尝试。另一张之前发行的英文专辑,由英国摇滚乐队范•德•格拉夫发电 机(Van der Graaf Generator)的成员彼得•汉米尔(Peter Hammill) 制作,在加拿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之后他请来XTC乐队的安迪•帕特里奇(Andy Partridge)制作的另一张专辑表现就没有那么好了。
由格朗内梅尔自己的厂牌推出的《I Walk》,得到了英文世界的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英国乐队安东尼和约翰逊(Antony and the Johnsons)的博诺(Bono)和安东尼•赫加蒂(Antony Hegarty)加盟了这个专辑。“像欧洲大陆上所有的孩子一样,我在英美音乐的陪伴下长大。”他说,“我13岁的时候组了一个乐队,我们演唱 《Doors》、《Cream》、《Hendrix》还有《Colosseum》。”
他认为,德国人对音乐采取的是一种分析方式——“因为我们的大脑更为理性。”“这在英国会更为轻松一些,因为人们欣赏的是旋律,是音乐 的情绪,而不 是不断地分析歌词。”这位在伦敦的亲英派音乐人这么说道。“对于一个歌手而言,首先语言没有德语那么多的喉音和断音,此外,对音乐的感受 更多地来自内 心。”
德国在去年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三大音乐市场;继意大利经济在1987年超过英国之后,这又是一次日耳曼的大超越。“在统一之后的20 年间,德国的 音乐如今已经变得更为强大。” 格朗内梅尔说,“由于战争的缘故,我们错失了很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太敢在国内演唱(西方流行音乐),因此我们有了许多Schlager。”
Schlager ——一种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风格感伤的民谣,深受各个阶层人士的欢迎——是德国人对英美流行乐发展壮大的一个回应。它一直广为流行, 但是也仅仅是德国 音乐市场的一部分,这个市场又加入了说唱、摇滚、舞曲等等。“你会发现其实流行和摇滚是非常英式的。”格朗内梅尔说,“对于这一点我们很 轻松面对。就像意 大利面:你可以做出来一种德国式的意大利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取得了成功,但是你依旧不得不承认,它无论如何还是一道意大利美 食。”
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会购买德国艺术家的音乐。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的统计,这一比例在过去十年中上升了6%。而在韩国,这一比例则为13%。这一数字仅仅是对早已缩水的唱片销售的统计,而不包括数字音 乐的销售。但是这也能显示出在英美世界之外的音乐市场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一进程会让流行音乐的世界多样化更为显著吗?事实并非如此。一首外语歌曲能够挤入英美排行榜的现象仍旧是凤毛麟角。Psy透露《江南 Style》 的后续将会采用英文。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流行音乐的全球化,英语世界的艺人领衔,但被其他很多非英语地区的歌手所接纳和消化。《江南Style》的低音炮 和四个重拍的节奏,是他们的通用语言,迈阿密派对上的大学生们和首尔俱乐部的年轻人们在这一方面交流顺畅。随着数字音乐势力的强大和因特 网的全球扩张,各 个地区流行音乐的元素也会越来越一致。这一作骑马状的舞蹈并非只是昙花一现:它让世界更平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