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4, 2014

国庆、香港抗议、爱党爱国


中国官方媒体主要渲染国庆来临的节日气氛,香港发生的抗议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
逢 国庆香港都要在维多利亚港放烟火庆祝,今年国庆前夕香港警察对“占中”抗议者释放了催泪弹。中国官方媒体主要渲染国庆来临的节日气氛,香港发生的抗议并没 有受到多少关注。受到外界关注的中国政治消息,除了香港“占中”抗议,就是中国新老领导人参加国庆前夕在人民大会举行的 “美丽中国,光荣梦想”为主题的国庆65周年音乐会。
重新露面的中国前领导人江泽民曾经在2000年训斥香港记者不了解中国政治,他用英文 训斥他们“太简单,有时候天真”(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话一直被流传下来。这句话不仅成了这位前领导人留下来的重要语录,大概也是北京对香港要求直选人士的看法。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 晓7月在《金融时报》撰文说香港要遵循基本法,在强调“港人治港”和“一国两制”的同时,指出“公民提名”的所谓“国际标准”即使在英、美这样被奉为西方 民主制度的典范的国家也未曾有过:“我也从未听说哪位英国首相或美国总统是公民提名产生的,何谈国际标准?”

爱党爱国

国庆到来“爱国”自然成为舆论的热门话题。虽然最近中国的《环球时报》刊文说“爱国和爱党在中国是一致的”,但北京高官并没有把“爱党”说成香港特首必备的条件,只要不反党也算爱国。
“爱 党即爱国”放在多党制的西方政治语境中显得很荒谬,但如果考虑到中共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个政治和武力统一的组织,到1949年建立新国家以后,党、军、国一 体化自然也成了1949年新国家的新传统和政治基础。中共高层自改革开放后发生的重大改革及分歧,特别是1989年后中共高层领导人被整肃,都和如何处理 党和国家/政府的关系分歧有关。
抛开中共的意识形态,统治集团的延续和传统即国家制度(statehood),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爱国即爱党”只不过是一种拙笨的表达而已。
进入现代,西方的国家制度演变的一个特点是民族主义兴起,民族认同范围和国家界限重合。这在政治上的含义是,强调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民意基础上,而不再单单建立在过去的统治阶层的传统和象征之上。

国家认同

中国现代国家概念也取自西方,孙中山开始反满革命伊始也是要建立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后来单一民族的概念不断被修正扩大,把蒙藏回等非汉民族也包括进来。现在中国官方的说法把国家背后的民族集合体称为“中华民族”,按官方解释,中华民族包括香港和台湾。
香港的问题是,在1997年主权移交前,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一直被隔离于中国大陆民族主义发展及其相伴的斗争和建国过程之外,也没有参与大陆内部政治运动和对外争端与战争的经历。缺乏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导致集体认同的差距和隔阂。
香港回归中国多年后香港政府才开始鼓励香港小学开设国民教育课程,旨在加强港人的国家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但当局的计划遭到香港市民大规模抗议,抗议者反对北京对香港儿童“洗脑”。
国民教育也是国际惯例和现实,而且不可能有“价值中性/真空”的国民教育。如果把“洗脑”理解为灌输某种政治价值观的话,世界上恐怕也没有不“洗脑”的国民教育。
国庆到来恰逢香港发生政治抗议,中国媒体和舆论会一如既往地有爱国和反政府的批评声音。相关讨论虽然会涉及国际惯例和政治常识之争,但背后都会涉及中共这个核心问题。套用流行语就是“都是党惹的祸”:一党独裁,钳制言论、压制自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