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我死後,骨灰都不要吹回去。」




新書 揭饑荒血史 百萬中國人逃港






深圳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在她絢爛的身後,隱藏一段幾乎被人遺忘的血淚史。深圳一名作者歷時22年採訪寫成,反映 1950至1970年代中國民眾偷渡到香港的歷史新書《大逃港》,最近在中國出版。

當年近百萬人從深圳逃亡到香港,歷經30年,它的慘痛代價不僅造就了香港,更為中國設立經濟特區做了令人辛酸的鋪墊。

北京《中國青年報》週三以「人民會用腳投票」為題推介該書。該書月前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數兩萬冊。

作者陳秉安採用大量廣東官方剛解密的文件資料,還實地採訪數以十計當年的逃港者、中國負責處理逃港事務官員、甚至當年開鎗掃射偷渡者的解放軍 等。

偷渡客不乏官員

書中指深圳史上有4次大規模逃港潮,分別是1957、1962、1972和1979年,參與者來自全國12省市縣,主要是農民,後期有學生、 工人、知青乃至軍人甚至官員,主因是「貧窮和飢荒」。

至1978年,僅深圳全市就有557名官員參與偷渡,但成功逃出者為183人。偷渡方式以泅渡為主,途中處處危機,浸死、跌死、狼狗追咬等不 一而足。

農民血寫改革開放

一名逃港者說,當時的伙食沒肉和油,青菜都很罕見。為了充飢,他吃過禾桿、蕃薯籐和觀音土。當地民謠唱道,「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如對面八分 錢」。

一名逃到香港的農婦說,「我死後,骨灰都不要吹回去。」1980 年,深圳成為中國首個經濟特區,部分原因來自鄧小平親見大量逃亡後的反思結果。

「當年大逃港是歷史悲劇,更是改革開放的催生針。」陳秉安週三接受香港《蘋果日報》電訪時,對這「負面」的書能順利出版十分感慨。「如不寫下它,這城市將永遠不知自己從哪裡來,自己的根究竟在哪裡」。

陳秉安透露想寫這書,起因是1987年任《深圳商報》記者時,採訪一家港資大 酒店開業儀式,總經理致詞時號啕大哭,原來他和父親早年逃往香港,途中父親背他過河,上岸前父親被子彈擊斃。到了香港他發誓要活 得有出息,今日事業有成,他把酒店設在父親喪命之地。

陳說:「我永遠記著採訪過的一寶安農民的話,他說:『改革開放這4 個字,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卻是用血寫的!』」

62歲的陳秉安是湖南人,現為深圳市作協副主席,著有報告文學《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謎》、《來自女兒國的報告》等。


亂槍阻偷渡,拉屍佬盛行


1960年代前,中國邊防軍可隨時開槍射偷渡者,不少偷渡客被打死在海灘、河灘或山頭。當時深圳催生一個新職業「拉屍」,鼎盛時有200多個 拉屍佬。

1970年代末,蛇口公安還有規定,拉屍佬每埋一具偷渡客的屍體,可憑證明領取勞務費15元人民幣。

解密資料還記載1956年9月深圳「閘門山血案」,邊防軍用衝鋒槍掃射一群從湖南來的偷渡者, 老少婦幼數十人死傷

新書《大逃港》也稱讚,百萬偷渡客抵港後,大都艱苦奮鬥,慢慢融入 香港主流社會,部分人更創造財富神話。其中特別提到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期貨教父」劉夢熊等人。

香港著名作家倪匡、已故樂壇教父羅文、金牌編劇梁立人等文化精英都是偷渡大軍的一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