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5, 2022

法媒 - 习近平把中国带入至暗时刻 他在准备打仗

 习近平秘密备战;中国正走进至暗时刻(视频) 中共| 臺灣| 臺海| 评析|| 看中国网

专访万润南:为什么说习近平把中国带入至暗时刻  他在准备打仗

2022年10月16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政治报告。习近平在20大打破中共总书记连任两届的规则第三次连任。

中共二十大闭幕式上为什么会出现习近平前任胡锦涛被公开羞辱的场面?中共最高层为什么变成清一色的习家军?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前景会越来越晦暗吗?在海外流亡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最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四通集团创始人万润南先生看来,习近平不光防疫清零,“经济清零”,二十大上还完成了反对派清零,团派清零,红二代清零,一句话,他在“准备打仗”。

中国正在为战争做准备,习近平告诉军队要准备打仗,台湾和美国准备好了吗? - YouTube 法媒:『民报』九月份报道过您对二十大的预测,您指出习近平的权力将更加集中,且对中共政治局常委人选您也有相当精准的预测。大多数观察人士都指出习近平会连任,但二十大还是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局面,您现在觉得这一局面符合您的预测还是比您想象的结果更坏?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全军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综述-新华网万润南:应该说对任何一个事情的前景和预测都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的,还有一个就是取中间值。二十大召开之前,有各种传言和预测,许多人希望出现最好的结果,即习在各方压力下放弃连任。这可能就是当时流传习下李上的背景。按照共产党内部有关的规定:七上八下,同一个职位顶多只能连任两届,即使共产党是一个帮派,也有帮规,习也应该遵守。还有一个就是取中间值,也就是出现一个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习一心想连任,可继续连任,但组成的新班子能够对习的权力形成某种制衡,所以有“三加四”,“四加三”的说法,新旧搭配,让习过渡一届,然后由年轻的上来继任。也就是改革派、团派跟习派之间有一个平衡,最理想的就是制衡的力量多一些,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否则对中共,对国家都很糟糕。悲观值或者说最差的一个结果是什么,习不光连任,还可能要继续连任下去,形成终身制。而新的领导机构全都是他的亲信,把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消除掉。传言也好,说法也好,总之反映了某种民意。民意一般是橄榄形的或者是枣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最好的可能很小,最坏的可能也很小,一般的结果是各种力量妥协,取中间值。所以后来传出了各种方案。但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是一个最坏的结果,习不光连任,还可能要连任下去,而且,整个班子全是他的亲信,习家军来组成习天下。这种结果,会把中国带到至暗时刻

習近平:中國安全環境有變聚焦備戰打仗- 香港經濟日報- 中國頻道- 國情動向- D201127法媒:果然出现了你所认为的那种最坏的局面,如果我们追溯中共统治历史的话,这种情形似乎也很少出现,即使在毛泽东时期,甚至毛晚年,他已经很昏聩了,也没有做到完全清一色。习为什么做到这种地步,即使为了党国的“长治久安”也应该顾及一点表面的平衡?

万润南:我记得很清楚,毛泽东把“刘邓司令部”打倒了,召开中共九大,毛坐在中间,左边是林彪和一大帮中央文革新贵,右边是周恩来以及一群老干部。我当时写了一首诗,叫做“奸雄能臣两边排”,讲的就是九大。一边是奸雄,一边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治国能臣。所以毛还是要搞平衡。像习这样搞一统天下是少有的,某种意义讲也是最危险的。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四个字:准备打仗。这是一个战时内阁,完全一边倒,不允许不同声音。包括现在搞的清零封控,他在考虑怎么在战时搞社会控制,搞供销社等等,搞战时经济。习为什么要搞战时内阁,他确实感到不可避免会有一场跟美国的正面冲突。这不光是习这么想,美国最新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认为北京对世界现有秩序的威胁最大,美国的军方、美国的智库也有十年内可能跟中共有一场决战这样的讨论。

 中共20大前夕下令军队改革习近平:聚焦备战打仗- 国际- 即时国际| 星洲网Sin Chew Daily Malaysia Latest News  and Headlines法媒:假如真的出现这一决战的局面的话,那也是习近平自己一步步把大家引上一个决战的局面?没有人想要战争?

奋斗强军征途如虹——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万润南:不完全是。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制度的冲突,整个世界秩序到底是谁在主导,这方面没有妥协余地的。在川普与拜登竞选总统的时候,我曾经讲过,这实际上是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整个世界要继续全球化还是要逆全球化,拜登和美国的精英们是要继续全球化,而川普则要美国优先,要退群,要缩回去。第二个层次就是对全球化本身的质疑,到底什么是全球化?本来这不是一个问题,方励之当时讲要“全盘西化”,其实就是“美国化”,美国是全球化的标准。但是在中国改开以后的三十年里,实际上有几次机会都给美国错过了。从克林顿开始,就已明确表示对中共要警惕,但他后来变了。小布什时期,发生了九一一,又遭遇2008年的金融危机,几次关头都错过了遏制中共的机会,然后中共壮大了,壮大以后,本来没有疑义的全球化出现了问题:全球化到底是美国化还是中国化,中国现在提出一套标准,什么制度自信,什么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等,所有这些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一套模式来改造世界,就是说对现有秩序提出挑战。为什么我们刚才提到对决不可避免,你看现在提到脱钩,提出芯片制裁,高科技制裁,从贸易战打到高科技战,政治战已经开始了,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更何况有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台湾问题。

二十大颠覆了七中全会的结果

法媒:让我们回到开头的话题,如果说如你所言二十大出现了一个最坏的结果,那有一个场面应该是这一最坏结果的象征,一个让海内外,让西方舆论特别惊异的一个场面,甚至有些政论家称,中共二十大会很快被忘记得一干二净,二十大上中共前任总书记胡锦涛被“请走”的那个戏剧性场面,对,您说的那个被强制送走的那个场面恐怕难以忘记。因为大家很明显地看到,胡锦涛是不愿意离开会场的。华尔街日报通过对一个个画面仔细解析,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是习近平授意的结果。胡锦涛是习近平的前任,他向习近平交班时裸退,被赞之为高风亮节,您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万润南:比较靠谱的一个前因后果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二十大要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班子,在十九届七中全会已经达成一种妥协,二十大的结果是对七中全会达成的这一妥协的一个颠覆。按照中共的习惯做法,大会要通过的东西,实际上是在“小会”上形成,到七中全会经过各方妥协达成了一个决定,二十大也只是大家举手,通过这个决定就行了。可以认为这次二十大实际上推翻了七中全会的结果,否则就解释不了胡锦涛为什么感到压抑,后来又被强制离场。而且为什么李克强、汪洋这些人都一动不动?我根据自己对中共内部运作的了解得出的判断是,有可能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在七中全会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这个方案接近所谓四加三:习近平连任总书记,已当了两届总理的李克强像当年的李鹏一样,当委员长,汪洋当总理,把胡春华和丁学祥两位六零后作为下一届的接班人,赵乐际年龄不到继续留任,王沪宁当政协主席。当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外媒以及香港的『南华早报』都提前报到了几个相互略有出入的预测版本,这也符合共产党的传统做法,他们有意识提前对外放风,免得会感觉突然。胡锦涛是知道七中全会达成的妥协结果的,二十大开幕时,一切如常,闭幕时突然变了,变的原因应该出在中间的两次小组会,会议第一天是公开的,第四天也是公开的,中间两天是小组会,小组会是闭门会议。闭门会议名义上是讨论二十大政治报告和修改党章,但要害是讨论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名单。七中全会提出了一份二十届中央委员的候选名单,这个名单应包括李克强、汪洋,胡春华在内。道理很简单,首先必须当选中央委员,然后在二十大一中全会上,才有可能当选政治局委员,当了政治局委员才有可能当常委。这个名单胡锦涛应该是看到的,放心了,大家妥协了。也就是习近平可以连任,但是权力要平衡。问题是胡锦涛并没有出席这两天的小组会,这两天小组会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发生了一个所谓共产党“发扬党内民主”进行差额选举,把李克强和汪洋给“差”下去了。

我为什么会在二十大前预感会出现一个最坏的结果呢?为二十大物色党代表的各省市党代会开完会后都有一个关于党代会的报道,这个报道里面清一色讲的是“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关键的一点是要维护习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我看到以后,感觉到一个潜在的问题是你不表忠心就当不了党代表,所有的党代表必须都是“习家军”。在小组会议上,他们搞了这样一个差额选举的名堂,让代表们“充分发扬民主”,把“最该选”的选上去,这个名单就是二十大闭会之前要举手表决的最后名单,而这个名单是等额选举。那两天的闭门小组会上发生了什么?应该是小组提出的名单把李克强和汪洋等人排在了最后,新华社有一个名叫“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机构产生纪实”的报道可以佐证,该报道称有些领导人高风亮节,主动提出退。怎么可能有这种情况呢?应该是李克强汪洋他们看到小组提出的名单上他们得票都是最少的,所谓“主动退选”不过是不要自取其辱。因此可以说,习在二十大党代会上,对七中全会形成的格局进行了颠覆,颠覆了七中全会各派摆平的一个结果,其实就是一个政变。

法媒:所以在您看来,胡锦涛那天的表现就与七中全会妥协的结果生变有极大的关系,让他感到很震惊?

万润南:七中全会的结果胡锦涛知道,第一天开会时发下来的名单他也看到了,最后参加闭幕式,对中央委员名单表决时,胡锦涛发现里面没有李克强汪洋的名字了,当然提出了异议。前两天小组会议发生了什么事情,胡锦涛是不知道的,李克强、汪洋知道,但他们不能说任何话,而且他们的退出选举是以“高风亮节”的形式完成的,以免自取其辱,所以他们不可能说什么。谁那么大胆,把原来七中全会约定的一个结果给颠覆了?我认为,没有习的同意,底下那些人是不敢做的。当然还存在一种可能,也不用习开口,底下这些人会主动“迎合”。还有一种可能,把李克强汪洋等人拉下去,另外一些人才有机会上去,所以底下的这些人也有积极性。李克强假如还占着委员长的位子,汪洋还占着总理的位子,那些给习抬轿子的人往哪里摆?更何况他们在党代会上占据着绝对多数。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吃相很难看”,不妥协,占尽风头,不给对方一点余地。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这就是红卫兵政治。

法广:胡锦涛被赶走的那个场面是最惊人的了,而胡春华,作为胡锦涛隔代指定的接班人,本来如您所说的那个帮规还正常的话,他应该在二十大接总书记的班了。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时,有他的名字,所以一些西方媒体还在推测,胡春华还存在着一丝进入政治局常委会的可能性,结果发生胡锦涛被强制送走那一幕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紧接着二十大之后召开二十届一中全会的10月23号,出现的结果是胡春华不仅未能进入常委会,连政治局委员的位子都丢掉了,这又是为什么?习近平这是给胡锦涛和元老们一点颜色看?

万润南:这个逻辑很简单,政治局是由新一届中央委员来选,但是中央委员会几乎清一色的习家军,在这种情况下,胡春华还有机会进入政治局吗?墙倒众人推,大势所趋了,“我们党内民主选举吗”,党代表迎合了习近平的意思。都是习的一片天下。

红卫兵政治的特点就是赢者通吃,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党代表在选中央委员过程当中是这样,中央委员在选中央政治局委员时当然也是这样,从这个思路去看,胡锦涛为什么表现出压抑,为什么要把他强制性离场,这个前因后果,起码在逻辑上跟这个结果是符合的。而胡锦涛当时的表现也是很自然的,前后名单不符,他当然要提出疑问,一开始栗战书压住不让看,然后胡要拿习的名单,被习压住。所以才有这么一幕。胡锦涛是文革前的大学生,他们这批人跟红卫兵政治的区别在哪里呢?一个还是有底线的,另外一个是没有底线的,习近平就是没有底线。

法媒:习至少可以顾及一点面子,比如说,自己的前任胡锦涛要走,他可以装模作样地站起来握个手,别的人,比如李克强等人,老上级要走了,可以站起来送行,他们都一个个像僵尸?

万润南:我认为习近平也没想到胡会当面表示出疑议,对他们来说这一切发生的也很突然,他们本来想把他糊弄过去,他们希望胡锦涛最好是糊里糊涂地跟着大家举手就完了。所以出现了名单压着不让胡锦涛看等戏剧性却带有强制性的场面,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意外,但他们肯定做了预案,如果发生意外,掐掉麦克风,把人带走。

胡锦涛遭遇的情况不少人评论是咎由自取,的确,权力是需要制衡的,不制衡的权力,一定会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胡本来有机会,保持一个对习近平进行制衡的条件,他自己放弃了,最后自取其辱。

法媒:我们访谈开始的时候,您提到现在已变成习家天下,二十大出来的这个班子是清一色的习家军,您认为中国正在进入至暗时刻。其实中国面临的环境已经很不乐观,经济萎顿,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是几十年以来最差之一;对外也相当孤立,与美国的对立严重到几十年未见的地步,那么,在二十大诞生的这个习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前景是什么?

万润南:前景很黑暗,经济上现在面临的形势是,大批的外企撤走,脱钩。日本的东芝,韩国的三星,美国的苹果,郭台铭的富士康组装厂等一大批科技产业,或已撤走或准备离开。这些企业的收入差不多占了中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中国的贸易顺差、出口创汇基本依赖这些外企,他们一走,起码百分之五十的出口顺差就没有了。那么,你将来的顺差在哪里呢?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经济状况不被腰斩,也将出现大幅度衰退。再加上现在所有的省市,统统是财政赤字,如何填补,靠中央财政,中央财政也是赤字。不光经济局面严重,政治上现在完全是一言堂,不允许一丁点反对声音。还有动态清零,对社会,对民间的严厉控制,这就是所谓的至暗时刻。那么,习为什么要把中国带到这种时刻,为什么呀?他的脑子里真的是要准备打仗。在他们看来,经济不是大问题。打完仗再说,战时经济,只要保证你能够吃碗饭,不发生饿死几千万人的悲剧就可以了。一些具体措施显示习在朝这个方向走,他为什么要恢复供销社?公务员在精简,供销社却在招工,税务局在招工?还有一种可能不能排除,他们会发行新版人民币,替换老币,换的过程中,说不清来源的,你敢拿出来换吗?而且,新版人民币很可能数码化,人民币上都可能带着二维码,也就是每一张大额的人民币去向,他完全可以用大数据掌握。你要在战时搞什么囤积、行贿,整个都在他的监控之下。新版人民币的发行,我认为是早晚的事情。无形当中一下子把那些贪官污吏藏的见不得人的钱都清零了,防疫清零,货币清零,反对派清零,团派清零,红二代清零,从政治、经济到货币财政全部清零,为什么呢,准备打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