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13日发布的9月份经济数据让外界担忧,中国的通缩在加剧。专家们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通缩,也有人认为实际是通涨。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最近中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对缓解中国经济困境未必有效。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中,9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4%,为三个月来最低涨幅,也低于路透社此前调查的经济学家的预测;同时,9月份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为半年以来的新低,同比下降了2.8%。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两年陷入通缩区域。法新社、新加坡《联合早报》则都认为,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通缩在加剧。
通缩,还是通涨?
身处中国中部某城市的小林告诉记者,他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感觉到是在通缩,“我有时候出去吃饭也感觉到餐馆比以前贵,一下子就一两百了,至少餐馆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为了安全考虑,小林以化名接受采访。
不少网友也在微博、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反映,出去吃饭或购买日常必需品,没有感觉到通缩的痕迹,价格并没有怎么降,甚至有点东西还略微上升。
但消费者也注意到,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品价格今年以来普遍下调。从2023年开始,各家汽车生产商就在打价格战,包括电动车、燃油车等进入2024年以后,仍在持续降价。
对于消费者价格指数升幅趋缓的趋势,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 Wong)对本台分析说,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方式与美国不同,日常消费在其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它涨的原因是水电价格在增加,经营成本在增加,政府的税费没减少;但它的涨幅回落,是因为总体消费力不足,然后就是房租的确在下降。”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品房价格延续去年以来下降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二三线城市在8月跌幅明显扩大,一线城市也只是降幅收窄。但商品房价格并没有计入中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当中。
黄大卫认为,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下降,消费力不足也是其重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消费力不足导致价格内卷,另外就是出口到亚非拉国家的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第三就是要通过转口或者小邮包的方式出口,出口价格也在下降。”他举例说,以廉价商品为主的拼多多旗下的Temu公司就是以小邮包的方式出口的。
但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讲席教授谢田则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通过印钞向经济输血,实际上中国应该是通涨的,“按理说市场上这么多钱,小商小贩他们的经营成本也在上升,他们的价格本来是应该上升一点,才是正常的;但现在上升不了,就是因为竞争激烈、内卷;所以,它不涨价实际上就是降价了。”
通涨的钱都去了哪里?
谢田分析说,美国也在通过印钞刺激经济发展,但中国印钞的行为已经超过了合理的限度,“中国经济只有美国的6、70%,但中国货币的发行量实际上是美国的两三倍,所以他一定是通涨。”
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3月底就已经超过3百万亿大关,消息传出后,就引起了媒体和舆论的极大关注。但货币超发却没有引起市面上看得见的通涨,对此各方有不同解读。
谢田说,很有可能大量的超发货币是被贪腐的官吏藏匿,“你去看那些贪官,随便抓一个局长、处长,不是那么高级的官员,他家里的现金都是上亿。”他补充说,这些贪官不敢把钱放在银行,往往藏在家里,“这不是个别现象,这是普遍现象,中共的既得利益阶层贪污所得有大量的金钱。”
黄大卫的看法相似,他告诉记者,“像肖建华的明天系,他是过万亿的贪腐资金,它没有被投放市场,都是锁在自己帐号里。”
黄大卫还认为,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归根到底是一种计划经济,这种体系看重国有企业,“他的银行贷款、银行头寸相当一部分是沉淀在国有企业、地方财政里。”他说,中国超过三百万亿的广义货币量中,只有差不多七八十万亿是投放在市场里。
通缩是烟雾弹?
从9月底开始,中国政府不断释放信号,要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路透社的消息披露,中国财政部将推出两万亿特别国债,部分用于刺激消费,部分用于帮助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华盛顿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恒青认为,中国政府对于采取财政漫灌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可能也是投鼠忌器,内心很矛盾,“其实中国中央政府可以无预警地印很多钞票,但他不敢投放,一旦投放,国家的中产以下所有人的财产都会被洗劫,这个时候肯定会产生社会动乱。”他说,中国政府又不希望民众知道现在是通缩,所以又要求媒体不报道通缩的存在。
谢田也认为,中国政府深知,如果再次开启印钞通道,造成恶性通涨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所以他们就很害怕,所有的政府官员都很害怕这一点,因为很多政权毁灭都是因为印钱造成的。”但中国政府似乎也没有其他办法。他强调,通缩实际上是给老百姓的烟雾弹,就看算法是怎么算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