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24

经济下滑失业率提升 中国网民社媒哭诉哀鸿一片

 

中国三十年最严重的失业潮,爱国爱到身无分文饥寒交迫,经济不好,企业裁员#经济下行#中国#中国社会#中国百姓#老百姓#中国经济#破产#倒闭-  YouTube 

经济下滑失业率提升 中国网民社媒哭诉哀鸿一片

 (北京31日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失业问题日益严重,最近许多中国网民都在网上喊失业了,找不到工作了,哀鸿一片。

近日,江苏、江西、广州、北京的网民纷纷在社交媒体表示,“00年,失业半年多,快抑郁了,好焦虑,负债5万多人民币。”“37岁了,失业了3年了,第一年刚失业时,一直找工作,基本都是嫌弃你年龄太大,到现在已经死心了,回了老家,在老家躺平了。” “失业四个月了,身边在上班的,好多都是不敢辞职的,再苦再累都撑着。”“北京现在都找不到工作。”

自由亚洲电台报道,近日一位失业女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哭诉:“都说2024年很多大公司都在裁员,没想到我也在其中。今天早上我还高高兴兴地去上班,结果下午老板就紧急召开会议,告诉大家今天的工作到此为止。”“我可能要活不下去了。”

中国经济萧条,到处都是失业大军。 - YouTube女子还说,现在工作难找,“我每个月固定的开销——房贷、水电、吃喝拉撒睡,还有分期付款的信用卡,每个月固定花销都在一万元以上,突如其来的失业让人措手不及。”

女子感叹:“中年失业,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以后的路我应该怎么走啊?”

一线城市图书馆坐满失业人员

一位武汉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网上透露,为不让家人知道已经失业,许多人每天在图书馆坐着,假装上班。

该年轻人说,“上一份工作被裁以来已经四个多月了,我就一直假装上班,每天早上七点多起床,八点就到图书馆,可八点到时已经很难找到座位。你们可能想不到,图书馆里有很多像我一样假装工作的人。”

不过,资深财经评论人士蔡慎坤向自由亚洲电台表示,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还未到最严重的时候。

蔡慎坤说:“我认为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上,很多人在哭诉。当然,有些人是为了博流量,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真实反映现状。这是中国失业状况的一个基本反映。”

大波失业潮即将到来

据微信公众号“投行圈子”今年7月发表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近年来,受到电商、房租等多重冲击,传统零售越发萧条,老牌零售巨头苏宁、国美转型失败,都走上了穷途末路。

文章表示,最近三年中,中国实体零售业闭店数量已经高达32万家。而去年上半年,据壹览商业不完全统计,这个数字至少又增加了4181家

除了实体零售业,传统的建筑行业自2023年以来,也有超过1300家建筑公司申请破产重整,还有近20家水泥企业、23家混凝土企业和6家砂石企业加入破产行列

此外,中国顶尖科技公司也不断爆出裁员消息。阿里巴巴2024年半年裁员超过2万人。腾讯从2022年起陆续裁员,截至2024年累计减少了大约10%的员工。

一位从事互联网工作的网民透露,“现在互联网市场不景气,公司几乎每三个月就要大裁员一次。”

另外,汽车业也未能幸免,理想汽车裁员5600人,广汽本田裁员2300人。

股动力咨询创始人“郜老师讲股权”于近日视频中预测,“未来几年,我们会有一大波失业潮到来,到时候将近一半的人被淘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将要发生。”

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

在12月中国经济似乎有些转好的迹象。11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1.5,连续第二个月扩张,是6月份以来的最快增速。中国官方的11月制造业PMI也从10月的50.1升至为50.3,高于经济学者预期。

但这些数据都难掩舆论界对中国经济整体形势的悲观。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于12月3日在深圳的一个投资研讨会上列举了多项中国近年来经济的主要数据。

据彭博社报道,高善文提到青年失业率在十月份高达17.1%;过去3年,约有4700万城镇劳动力无法找到正式工作。他还提到过去3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被高估了10个百分点,官方经济增长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千百万人待业,2亿人打零工,德媒关注中国青年高失业率,“躺平”文化如何解- YouTube这些数据在如今的中国并不显得稀奇。青年失业率去年上半年就超出了20%,甚至国家统计局也一度停止发布这一数据;而再度发布后,统计标准发生改变,这一数据才稍有下滑。

身在美国西雅图的经济观察人士蔡慎坤对自由亚洲电台说,中国实际上的失业情况比表面上的数据更加严重。“高善文说的是4700万,但我觉得现在不能正常就业的,或是已经失去就业机会的人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亿,这是中国非常严酷的一个现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