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纳税人的钱花到哪里去了?70%“养”公务员
2023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21兆元,支出达27.46兆元,财政赤字6.46兆元!2022年财政收入为28.16兆元,财政支出37.12兆元,财政支出超出收入8.96兆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疫情爆发的2020年,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财政收入超过18兆亿,而财政支出接近25万亿,也就是说,一年多花了近7兆!
3日,社群媒体“X”(前推特)传出中国民众于北京西单中友百货门口,拉红布条要求中国政府财政公开的影片。经查证后,此影片源于“中国新公民运动”,2013年3月31日,袁冬、张宝成、马新立、侯欣四人在北京西单广场,督促中国大陆政府官员公布财产的诉求,非近日消息。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每况愈下,中国独立时评人与民众更加关注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
旅美资深财经评论者蔡慎坤,于X发表对中国财政问题的看法:
“与已开发国家相比,中国纳税人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西方已开发国家用钱最多的是医疗、科技、文化和教育,也就是老百姓需要的地方。而中国财政的70%被行政部门吃皇粮的花掉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无数的行政单位,也包括妇联、共青团、侨领、国安等。总之,纳税人交的钱都被用于统治、镇压、监视、限制、欺凌纳税人了。可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是这个用途很难看。
2023年中国财政收入突破21兆元,支出达27.46兆元,财政赤字6.46兆元!2022年财政收入为28.16兆元,财政支出37.12兆元,财政支出超出收入8.96兆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疫情爆发的2020年,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财政收入超过18兆亿,而财政支出接近25万亿,也就是说,一年多花了近7兆!人们原本以为,十年反腐,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财政将有丰厚的盈余。没想到财政收入年年成长,财政却越来越困难。
有一年两会期间,来自陕西的政协委员李冬玉提议对人口规模低于10万人的小县实施合并。李冬玉提到行政成本畸高、公共基础设施浪费极大等问题,例如县级行政区划设置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公检法等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配套建设办公场所和科教体文卫等基础设施,财政供养人员和基础建设每年都需大量财政支出。李冬玉举例说,某县常住人口3.02万,地方财政收入3,66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5亿元,行政事业及社会组织150余个,财政供养人员6,000余人,财政供养人员比为1:5。
财政供养人员比为1:5!够惊悚吧!中国广义财政供养人员到底有多少一直处于云山雾绕之中,依照国家公务员局早前的数据,从2011年起,公务员总数才达到702.1万,2013年717.1万人,2014年720万。后来干脆不报了,而实际上除了这700多万,还有参公人员1300万,事业编制人员3100万,其他财政供养人员达到4000万,也就是说将近一亿人靠纳税人供养,庞大的数字不仅反映了党政机关的庞大规模,也使得财政面临巨大的压力。
原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前参事任玉岭曾说:“西汉时官民比例为1:7945,唐朝为1:2927,明朝为1:2299,清朝是1:911。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1:67和十多年前的1:40相比,而现在吃皇粮者所占比重攀升之快,可谓史无前例,令人堪忧!”
长久以来,官民供养比例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但官方和学界往往各说各话。40多年来政府进行过数轮机构改革,试图把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精减下来,但每一次努力,都遭遇到强力的反弹。
所谓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财政来支付个人收入以及办公费用的人员。在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党政群机关人员,主要供职于党委、人大、政府、政法机关、政协、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等机构;各类事业单位人员,供职于教育、科学研究、卫生等许多领域;第三种是党政群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
财政部在2012年出版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揭露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员为5,392.6万人。这些是有公务员编制或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除此之外,还存在大批准财政供养人员,包括庞大的辅警和全国70万个村级干部以及20万个社区干部,村级干部和社区干部纳入财政经费也是过去10年的事,新增财政供养人员至少300万人。
财政部国库司早年编写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5400万的财政供养人员,在职3815.24万人,离休退休人员1391.35万人,其他人员185.98万人。而现在时隔15年后,财政供养人员究竟是多少,恐怕己经是秘密!至于庞大的财政支出究竟花在什么地方?财政供养人员究竟是多少?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笔糊涂帐。”
蔡慎坤于文末点出,赋税重官吏多是历史上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信号,机构膨胀带来的权力扩张,导致“财政供养人员暴增”以及“财政支岀困难”,无效率的管理机制更让民众无所适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