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电影热映 中美对朝鲜战争的不同叙事
“抗美援朝”电影在中国重新高调推出,究竟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中国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作为中共建立100周年的贺礼片之一,被中国官方媒体称为“战争电影巨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史诗般地呈现了长津湖战役”。
而外媒很多则给它贴上“宣传片”的标签。美国有线新闻CNN报道说,这一由中共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定制”的影片,在剧本、拍摄和影片宣传方面都得到政府的“巨大支持”。
在中国,长津湖战役作为中、美之间曾有过的一次正面军事冲突似乎又走到了有必要大书特书的时候;然而在美国,这次战役以及持续了三年的朝鲜战争却有“被遗忘的战争”之名。
不同的叙事背后有怎样的原因?
长津湖战役基本情况
地点: 朝鲜长津湖,英文将其称为长津水库(Chosin Reservoir)
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约12万人和美国陆战第一师和美步兵第7师共约三万人
伤亡情况:中央党史出版社的《开国第一战》记载“第十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余人,冻伤后救治无效致亡者3000余人,减员总数48156人”。但外界估计总损失介于4万到8万之间。
而据美国的统计,损失最大的是海军陆战第一师,在战斗中死亡4385人,7388人死于寒冷。
交战双方的伤亡人数都非常高,长津湖战役因此被称为朝鲜战争中“最悲惨可怕”的战役。
战争之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支持的朝鲜和美国支持的韩国以朝鲜半岛北纬38度为分界线南北分治。
1950年6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发起对韩国的进攻,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迅速攻陷韩国首都汉城(当时的名称),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突进到韩国南部的釜山。
针对朝鲜单方面的行动,联合国在苏联抵制的情况下于1950年的6月和7月通过了三个决议,先是宣布朝鲜武装进攻破坏了和平;继而建议联合国成员向韩国提供援助,反击朝鲜武装进攻恢复和平;在第三个决议中,联合国要求成员国向美国领导的统一司令部提供协助,随后组建了以美国军队为主、有16国军队参与的联合国军,力挺韩国军队反攻朝鲜。
这支联合国军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共16个国家的作战部队及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的医疗队组成。同时听令于联合国军指挥的还包括韩国军队。
9月中旬,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的指挥下,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军成功在仁川登陆。联军很快扭转战局,并乘胜北上,越过了三八线,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挺进。
1950年10月,中国向朝鲜秘密发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但是,美国真的有进犯中国之意吗?
几十年来,中国官方一直的宣传口径是“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中国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国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
中美叙事
最近几年,美国与中国关系紧张之际,中国在国际间多次强调“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但是面对70年前的朝鲜战争,中国的官方叙事中却一直回避、甚至否认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事实,强调联合国军徒有虚名,是建立在美国的操纵之下。
朝鲜战争在中共百年历史以及70多年建国历史中都被视为重要事件,但叙事重点始终选择中国角度,即强调这是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曾经制作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等多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也塑造过邱少云、黄继光等抗美援朝英雄人物。
作家魏巍以志愿军为中心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曾多年被列入中学语文课本。
随着中美关系在1970年代恢复正常,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文艺作品鲜有出现,《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自2001年开始在大约20年的时间内不再是中学生课本中的内容。
2001年之前的1999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2001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近年来中、美时常交恶,当年的许多抗美援朝老电影又不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中。这一现象仿佛成了中美关系的晴雨表。
本次《长津湖》电影公映之前的四年间,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急剧恶化,按照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说法,“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中,中美曾在朝鲜战场上血腥对阵这一老题材,又有了新的政治用途。
2020年10月23日,在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曾赞颂抗美援朝战争是“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与中国方面大力宣扬“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相比,美国官方以及民间对朝鲜战争的记忆非常不同。
负责记载外交政策历史的美国国务院历史档案局(Th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对朝鲜战争有如下的总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