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有特朗普的特朗普抗中路线
邓聿文
拜登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美中关系迄今为止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时事评论家邓聿文认为,“拜登主义”对华政策全盘继承了特朗普的全面抗中路线,并在许多方面还有强化。
要谈拜登路线,离不开他的前任特朗普,美国的系统反华是在特朗普当政时期尤其后两年。奥巴马后期,美中关系出现明显裂痕,特朗普当选后,开局即对中不友好,不过鉴于特朗普本人的威权人格特质,以及中国政府的小心应对,美中关系在特朗普第一年并未出现破局,甚至特朗普对中国的访问还使得他和习近平有些"惺惺相惜"。
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并从多方面发起对中国的攻击
两国关系的江河日下是从华盛顿对中国加征关税开始,首次加征的关税虽然数额只有500亿美元,可税率达到25%,北京的反制激怒了特朗普,之后的贸易战和经贸谈判宣告双方进入到短兵相接的对抗阶段。疫情在美国的爆发以及特朗普的抗疫不力导致选情岌岌可危,让他加速操作反中议题,华盛顿从疫情起源和名称、经济和科技、香港、台湾、新疆、南海等各方面发起了对中国的攻击,特别是特朗普下台前的最后两月,两国几乎游走在战争边缘,形势一度非常危急。
拜登在大选期间也随"特"起舞,炮轰北京,虽然拜登不赞成特朗普对中征税,认为这无助于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表示他当选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对中国的征税,停止贸易战,然而他上台已经5个月了,曾经承诺的行动没有履行。尽管拜登下令联邦政府雇员不得将新冠病毒称做"武汉病毒"或者"中国病毒",但最近他也命令情报机构介入武汉实验室调查。另外,虽然他撤销了特朗普对微信和抖音两款中国社交软件的禁令,可也扩大了对中企的投资禁令,并继续维持蓬皮奥在最后时刻解除美台各层级官员交往的外交限制,以及蓬氏有关新疆存在"种族灭绝"的说法。
总之,拜登除了上面提到的在病毒称呼和社交软件这两件小事上对中国释出"善意"外,全盘继承了特朗普的全面抗中路线,并在许多方面还有强化。尤其在美中阿拉斯加"2+2"会谈后,拜登政府也像特朗普政府一样,逢中必反,甚至在国内议题上,比如拜登政府出台的家庭救助计划和就业计划也要扛上抗中名号。拜登之所以这样亦步亦趋特朗普,有三个因素,一是中国政府采取封城和严密的数字控制技术等极端手段并得到民众配合最先控制住了疫情,而此时西方却身陷疫情,花了一年多靠普遍打疫苗才让疫情有好转,这个对比让拜登实实在在感受北京这套体制的厉害及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威胁,必须战胜中国,否则西方会落败;二是美中外交主管的会谈,中国发出"不吃这一套"的平视美国的信号震动了美国精英层,强化了华盛顿对中国的危机意识;三是拜登的内政需要,拜登严重受制于美国社会内部的分裂特别是两党斗争,哪怕是国内议题,只有打上抗中旗号,才能获得正当性,有可能不会在国会招来共和党的反对。
尽管拜登全盘继承了特朗普的抗中路线,但毕竟不是后者的翻版,它有自己的特点。拜登的对华政策或者拜登主义有两点和特朗普明显不同,第一,拜登出手比特朗普更有章法,显得更有预期性。特朗普某种程度上是率性而为之人,或许他自己都不清楚下一刻要做什么,给人的感觉是凭性子来,东一榔西一棒的,让人难以预料。拜登是建制派的职业政客,在做副总统时期就负责外交,有着长期的外交经验,而且也熟悉中国事务,他的外交团队也是行家里手,因此出台的政策和措施感觉有条有理,徐徐而来。第二点,在对待盟友和国际组织的态度上,特朗普不重视盟友,使蛮力单干,一言不合就退出国际组织,而它们多是由美国创建的。拜登善于借助多边主义的平台,联合盟友一同抗中。在最近的G7会议和北约成员国领导人会议上,拜登成功地唤醒了西方国家和北约防堵中国。
凭实力说话的"抗中哲学"
那么,什么是拜登主义?这是一种以实力为基础,以联盟作支撑,以民主人权和科技为"武器",以美元体系和强大军力为后盾的带有冷战性质的全面、系统的抗中哲学。这一哲学发端于奥巴马时期,在特朗普时期成形,拜登完善其结构,它起码将贯穿美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成为美国对华和对外战略和行动的政策指南。它也将深刻地影响美国内政,改造美国社会。
首先,拜登主义是一种以实力为基础的抗中政策体系。美国的国家力量本就比中国强大,工具箱里本就有很多工具可以用来围堵和遏制中国。但拜登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实力基础上对抗中国的总统。原因在于,尽管美国总体实力比中强,然而中国是个新兴的崛起国,美中实力此消彼长,美国的优势在相对削弱,一些方面中国在快速追赶美国甚至超过了美国,故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也需要加强短板建设,这就是特朗普提出要将制造业迁回美国以及拜登端出高达2万亿美元大基建计划的原因。只有加强和厚实美国的实力,在竞争的各方面各层次上超越中国,才能将中国打败。此乃拜登的想法。
其次,美中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正面对决带有冷战性质。双方不纯粹是老大对老二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意义上的对抗,而是复制了美苏冷战的意识形态对阵,换言之,美中的冲突混合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双重节奏。特朗普后期,其实已经上演了双方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直接对决,特朗普本人也许更关注经贸问题,但在后期,他的政府的其他高官,从副总统、国务卿到国安顾问和情报总监,都把矛头对准中共,这实际是把美中的对抗引向制度之战。拜登上台后,虽不像前任政府那样抨击中共,但是更加聚焦于中国的人权和民主问题,对华打人权和民主牌。华盛顿之所以要发起对中国的制度攻击,是因为在拜登政府看来,中国的专制体制以及以该体制为核心建立的中国模式已对自由民主构成了现实破坏,尽管北京多次声称不在国际上推广中国模式,但拜登政府认为,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本身就会构成对世界多数国家的制度压迫,因为要接受中国的投资等就不得不接受中国的行为,从而无形中会改造这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时间一长不自觉地把中国的这套做法搬到本国。
再次,拜登打造了一个多边抗中的平台,复活了美国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美国和盟友关系的改善,团结西方共同抗中也许是拜登的外交政策和特朗普的最大不同,也是拜登迄今在抗中上取得的最显著成果。拜登政府通过前期一连串的"2+2"会谈、"四方会谈"操作以及此次拜登的欧洲之行,成功地激活了西方国家的危机意识,构建起了一个抗中平台,尽管在具体问题上一些盟友同美国还有分歧,但华盛顿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对中国施以更大更强压力。美英《新大西洋宪章》对全球秩序基于规则的重新设想、G7公报在香港、台湾、新疆、疫情溯源调查和供应链等问题上对北京的批评,以及北约首次宣称中国是"系统性威胁",都是拜登此次访欧、重建盟友体系的结果。
时事评论家邓聿文认为,拜登主义是一种以实力为基础的抗中政策体系,并打造了一个多边抗中的平台
复次,"民主+科技"是拜登抗中的着力点,也是对美国损伤力少而收获大的两个武器。美国遏制和围堵中国要落实到现实,"民主+科技"就是最好的着力点,因为它们能将美国的竞争优势充分得已发挥。美国相对中国有四大优势,一是美元体系奠定了美国的金融霸权,让其"长臂管辖"成为可能;二是民主体制凸显了美国的道义制高点和干涉别国事务的正当性;三是科技领先成就了美国的科技和产业霸权,拉开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四是强大军力为美国提供了基本的威慑力和安全保障。在这四大优势中,"民主+科技"占半。民主党作为一个重视民主和人权的政党,在美中对抗中,频频向北京打人权牌。这也是美国得已恢复在西方国家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科技尤其是高端先进科技,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相对民主和人权,北京也更在乎和担心在高科技上受到美国和西方的限制,而拜登政府在这方面也频频出招,G7公报就提出西方国家要重构供应链,取得和中国竞争的科技优势。可以想见,尽管美中在经济、产业和科技上的全面脱钩不可能,但美国在尖端科技、先进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供应方面,会出现和中国的部分脱钩,这个趋势已经无法改变。
最后,美元和军事作为美国的后盾,是拜登备用的两张威慑中国之牌。这两张牌之所以备用,是因为它们对对手和自己都杀伤力太大,因此万不得已,不轻易打出。美中对抗到现在,即使在特朗普最疯狂的时期,也没把中国清理出美元支付系统;虽在南海、台湾等事务上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但没有对中国发动直接的军事冲突,原因在于,中国本身的经济体量庞大,又手握3万亿美债,若把中国剔出美元支付系统,固对中国打击巨大,但北京如果反击,美元霸权亦可能提前终结,此外,美中的金融战势必会瘫痪全球金融体系,在双方还都没有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前,这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两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一样,虽然核大国未必不会发生战争,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能够避免战争就避免。然而,正因为这两个工具破坏力巨大,一旦美中螺旋式对抗没有一个刹车机制,未来不排除出现这两种情形中的一种或两种。
拜登时期的美中对抗,是否有缓和可能,目前尚未看到这种迹象,尽管拜登提出美国遵循"竞争、对抗、合作"的逻辑处理对华关系,但迄今只有对抗,未有良性竞争,更没有合作。华盛顿口中的"合作",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或对抗,所以双方本可以在气候和防疫上合作,现在也无从进行。合理推测,至少到明年美国中期选举前,两国关系还会继续下降或者维持在目前水准,如果中期选举民主党获胜,拜登有可能会局部修正过于激进的对华政策,如果民主党失败,为赢得下届总统选举,拜登只会在抗中上加码,此后两国有可能随时爆发小规模的军事冲突。
拜登主义显示了自己的特点、主张和思路,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不脱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框架和目的,是在特朗普定义的美中关系的方向上走上对抗不归路,可称之为没有特朗普的特朗普路线。按照这个方向,两国关系的最终稳定和好转,恐怕要到这样一个情形:要么美国认为无力遏制中国而放弃抗中,要么中国认为无力抵制美国而放弃抵制选择投降。至于历史会呈现哪种可能性,现在不好判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