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糟糕的人权记录,还是新冠疫情的源头之争,每当中国遭到外界批评和质疑时,被称为“战狼”的新一代中国外交官们就会予以奋力反击。
很多网友批评当局“软弱无能”
“战狼”一词来源于几年前中国的一部同名电影。无论是外交部发言人,还是驻外官员,他们会义愤填膺地捍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为此目的,甚至不惜传播阴谋论,或对外国同行进行公开羞辱。
然而,前不久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似乎发出了修正外交路线的信号。他要求树立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要求官员和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显示北京已经意识到,在大肆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数年之后,中国的外交空间已经变得非常有限。荷兰莱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施耐德(Florian Schneider)表示,调整外交路线显示党内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近年来的外交战略在国外,甚至在那些盟友国家中,都不大受欢迎。”他表示,中国领导层进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向国际社会承诺了一个温和善良的中国,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向国内民众承诺了一个自信而强大的中国。
那些主张低调理性的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往往会受到来自民族主义阵营的猛烈抨击。今年六月,一些“爱国”博主对一项日本政府资助的学术交流项目发起猛烈攻击,指责中方参与者是“汉奸”,因为他们不但拿了日本人的钱,还写文章夸赞日本。最后官方不得不出面澄清,宣称交流项目有利于“建立信任,增进友谊”。官方的表态显然同那些怒斥一名中国作家是“丧尽天良的日本走狗”的爱国博主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日文化交流项目引发网络热议之际,又发生了美国参议员向台湾捐赠新冠疫苗的事件,立即就有愤怒的网友发文质问“这架飞机侵略了我们的领空,我们为什么不击落它。”很多网友对这条贴文表达赞同的同时,也批评当局“软弱无能”。
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北京当局往往会容忍甚至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今年中国网络上出现的抵制外国服装品牌的行动就很说明问题。这些服装厂家宣布不使用新疆出产的棉花,因为当地涉嫌使用强制劳工。
不过,即便是当局最激进的拥护者也承认,低调温和的话语方式似乎更符合中国的大国地位。民族主义小报《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上个月就曾撰文指出,中国官方的社媒账户应当高举“人道主义大旗”。此前一个官方账号曾以嘲讽的语气戏谑印度无力应对疫情。
爱荷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哈西德( Jonathan Hassid)对法新社表示,“战狼”情绪有时会使局势失控。“如果中国想树立起温和的国际形象,境内的爱国者就会义愤填膺。但如果顺应了这些爱国者,国际社会就会对中国产生很负面的印象。”
强硬路线不会改变
六月中旬,北京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以便在遭到外国制裁时,予以反击。而上周关闭香港民主派报章《苹果日报》又一次使北京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种种迹象显示,北京的外交措辞可能会趋于缓和,但其强硬路线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堪培拉中国政治中心专家亚当· 倪( Adam Ni)认为,北京正在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 “北京一方面想改善其国际形象,但国内政治以及自身利益的需要,却使得当局不得不做些效果相反的事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