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9, 2012

温州的地下融资链


 

在中国,人们并非现在才开始担心影子银行业会爆发危机。过去一年里,中国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中国富裕的沿海地区、特别是温州(位于上海以南的民营企业集中地),许多非法的高利贷机构都已经倒闭。随着出口不断下滑、房价出现暴跌,漫 长的地下融资链(往往是高息贷款)已经断裂。

这件事的后果十分严重,而且已开始波及正规银行体系。中国媒体上充斥着关于温州工厂主欠钱跑路的报道。温州当地人说,还有一些工厂主因还不起 债而跳楼。温州今年上半年审理了10269宗经济纠纷案,是去年全年的近两倍。这些案子大多与无力还贷有关。

截至今年8月底,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升至3%,是 十年来的最高点,而一年前这一数字仅为0.4%。中国中央政府已建立一支专项纾困基金,用以修复温州的金融体系。中央政府还启动了一项予以严 密监控的试验:培育更多能向温州小企业放贷的民营银行,积极主动地根除高利贷的生存基础。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由于高利贷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温州,因此在温州以外,这件事并没有产生多少连带影响。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 国全国银行业体系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95%,接近历史最低点。

如果合法的影子银行业体系崩溃,影响的范围则会广得多。信托基金、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业务这些合法的影子银行,规模要比高利贷大得多,业务范 围遍及全国,而且最令人担心的是,它们与传统银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董事长肖钢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撰文指出:“银行在被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扮演着‘中间人’角色。”银行以两种方式来发挥“中间人”作用。

第一,银行代表信托公司推销投资产品。第二,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筹集资金,然后用筹得的资金投资各种资产,包括一些影子融资交易。

一个关键问题是,影子融资出现的任何亏损,是否将由银行直接承担。银行推销信托产品或销售无担保理财产品时,交易并不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上。然而,如果发生违约,交易体不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区别。

花旗(Citi)分析师何德亮(Simon Ho)说:“我们认为,许多人购买这些产品,都是因为相信(银行)默认为这些产品提供担保。”
 
 
中国影子 银行隐藏的风险


驱车驶入廊坊,不出几分钟就能感受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繁荣依旧。等待红灯时,一位推销员敲打着我的车窗,手里拿着 一张新开发楼盘“狮子城”的小广告。第二张小广告被插到了风挡雨刷上,是“旭辉十九城邦”的,接着又有张“幸福城”的小广告插了上来。

火爆的楼市在中国可能不算罕见,毕竟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价格已经大幅攀升。然而,在距北京一小时车程的廊坊以及其他城市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现 象,其中隐含的风险比起早先任何情况都要大得多。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试图给楼市降温,导致开发商几乎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由于缺 乏资金,开发商不得不放慢开发节奏。

然而廊坊房市的繁荣说明地产公司又找到了资金。开发商的资金并不是来自银行,因为监管机构对于向开发商发放的贷款依然严格控制。相反,开发商 们正转而求助于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一个由游离于正规银行部门之外的融资渠道组成的复杂网络。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繁荣,导致非银行类机构自7月以来成为与银行一样的主要信贷源头——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中国银行家、各主要评级机构以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曾对监管松散的放贷活动猛增所隐含的风险发出过警告,有些人甚至将中国当前这种状况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发达经济 体相提并论。然而中国政府对此却是默许的。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在中国,绝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多数都处在监管之下,而不是像有些国家那样完全脱离了监管。”

然而尽管有如此强烈的信心释放出来,监管的深度及有效性如何仍然饱受争议。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BoC)董事长肖钢对于影子银行的潜在危险 要坦率得多。

肖钢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某种程度上说,这基本上就是个庞氏骗局(Ponzi shcme),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这种击鼓传花就会停止。”

中国影子银行有着各种伪装。最基本的就是非法地下钱庄,主要分布于沿海富裕地区,向被主流银行忽略的小企业提供高息贷款。

然而中国多数影子银行是合法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者当数信托公司,一种类似于对冲基金的公司。信托公司迎合富有投资者的需求,通过放 贷给高风险客户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来确保它们允诺的高额回报率。另外,包括造船企业和大型石油公司在内的许多实业公司也把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当 做一项副业。

对影子银行规模的估计依定义的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异。瑞士银行(UBS)经济学家汪涛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官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判断中国影子银行 的规模不小于人民币13.6万亿元(合2万亿美元),相当于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一,最高可能达到人民币24.4万亿元,接近 GDP的50%。

不论统计上有多困难,有一点是确定的:影子银行发展迅速。作为影子银行中的主力,信托公司第三季度末管理的资产达6.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54%,是2009年初的五倍。毕马威(KPMG)表示,今年信托业规模可能超过保险业,成为中国金融系统内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产业。

一位去年还在监管机构任职的高级商业银行家表示,影子银行提供的产品复杂度也在增加。他说:“这些产品的复杂度正开始匹敌金融危机中西方的那 些产品。这些产品被设计得令监管者无法完全理解,银行无法完全理解,顾客也无法完全理解。”



当中国有钱人直接投资于信托产品时,很明显他们正参与影子金融。在理财产品(WMP)领域,这一点远远没有这么明显,但是这些理财产品实际上 正在为影子金融的迅猛发展提供弹药。

银行将理财产品作为普通存款的高收益替代品推销给普通顾客。虽然银行是高度透明的主流贷款机构,但其实它们并未向客户透露以下详情:这些高收 益是通过将许多资金投入影子金融业务带来的。

根据理财顾问公司CN Benefit的数据,2007年,中国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计不过人民币8000亿元,而今年预计会超过人民币20万亿元。实际上,中国家庭和企业在 普通银行每存三块钱,就有一块钱很快被存入影子银行系统。

按资产额计为中国第二大银行的中国建设银行(CCB)是同行中推销理财产品的典范。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建行分行外面,窗口上方的一块长条形显 示屏正显示着最新理财产品的广告。然而一位女销售员却说不清这些理财产品所募集资金的去处:“管理资金的是投资银行部门,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 投资什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对缺乏透明度的担忧:“由于这些资产的详细信息没有公开,很难判 断其中隐藏的信贷风险。”

为撰写这篇文章,英国《金融时报》考察过中国的50多种银行理财产品。它们绝大多数对于资金的使用方案都语焉不详。以交通银行为例,该行解释 说其一款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中,30%到100%将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或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可能投资于信托产品的资金比例最高不超过 70%。除此以外,该行没有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在所调查的理财产品中,英国《金融时报》发现只有一款产品明确说明了投资目标。河北银行在10月推出了一款收益率为5.5%的一年期理财产 品,相关细则中说明所募集资金将用来向荣盛控股集团(RiseSun Holding Company)提供一笔信托贷款。荣盛控股集团是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RiseSu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的母公司,而后者正是廊坊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之一。

有70万人口的廊坊笼罩在浓重的烟雾之中,该市位于北京与天津这两座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之间。有一万套公寓的格林郡府(Green Mansion)是荣盛发展在廊坊在建的六个楼盘之一,在这里,一位售楼人员热情洋溢地描绘着廊坊作为通勤中心的前景。荣盛发展的市场推广活动不是个例, 那些发放楼盘广告的推销员就是明证。

为保持竞争优势,荣盛发展进行了迅速扩张。一家中国财经杂志《理财周报》(Moneyweek)写道,荣盛发展一直在“疯狂买地”,买地的资 金是由其母公司通过将股权质押给信托公司筹集的。采取这种交易结构,作为上市实体的荣盛发展报表上显示的债务要少许多,因为从信托公司贷款的 是母公司荣盛控股而不是它。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在河北银行购买声称与存款同样安全的理财产品的顾客们,实际上正在为一笔影子贷款提供资金,而这笔影子贷款的发放目标是 在一个拥有泡沫化楼市的城市中不断举债的地产开发商。

在被问到有关该理财产品的问题时,荣盛发展表现得对相关资金的用途毫不知情:“该产品投资于我们母公司所持的荣盛发展股权,因此和我们的业务 没有关系。”该公司补充说其78%的负债比率很安全,属于业内平均水平。

然而,影子银行最明显的风险正是违约风险。影子银行是通过向难以从银行贷到款的企业提供融资来实现高收益的。例如荣盛获得的信托贷款利率高达 12.5%,差不多是银行官方贷款利率的两倍。

而监管机构限制银行向地产开发商发放贷款是有原因的,这原因就是地产开发商的债务在过去五年出现了激增。现在,有迹象表明影子银行可能开始遇 到麻烦了。

按资产额计为中国第三大信托公司的中诚信托(China Credit Trust)6月表示,该公司很难收回振富能源(Zhenfu Energy)所借资金。振富能源是一家煤炭公司。而一个月之后,在地方政府出手为一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赛维LDK(LDK Solar)纾困后,该公司才得以向华融国际信托(Huarong International Trust)偿还资金。

此外还有其他问题。中国各银行长期以来已被打造得适应了一种单调的放贷模式,这种模式下银行80%的盈利来自于通过监管保障的息差。影子银行 的兴起削弱了这种模式,因为银行会通过提供更高利息来争夺客户。对此穆迪(Moody’s)的分析师在报告中写道:“由于一心想维持盈利…… 银行会增加向高风险客户的放贷。”

人们对影子银行资金基础的稳定性也不无担忧。常见理财产品的到期期限为一至三个月。然而所募集资金的去向却是期限长得多的项目——这些项目经 常是多年期贷款。一位在中国十大银行之一工作的交易员表示,他所在的银行将所有从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放入一个大型的资产池进行管理。只要银行 能够使用客户购买新产品而流入的资金偿还到期产品,期限上的不匹配就不是问题。他表示:“目前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巨大,找到买家不成问题。不过 如果某天资产池不再增长,它就可能坍塌。”

以上对影子银行的所有忧虑令人不由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政府对于金融业从来都不怕下重手管控,为什么它会允许如此高风险的业务兴旺发达呢?

瑞银(UBS)的汪涛认为,政策目标的内在矛盾为影子银行的兴盛创造了温床。一方面监管机构为保障银行的安全而限制银行放贷。另一方面,政府 仍然希望维持经济高速增长,这要求有充足的信贷,因此政府选择放开影子融资渠道。她表示:“如果这种扭曲现象没有得到处理,非银行融资活动变 得越来越复杂,那么风险将会增加。”

然而,就眼下来说,监管机构基本上没有显露出打算遏止影子银行上升势头的倾向。

59岁的石大伟(音译)是上海的一位美术教师,他表示他已开始将所有积蓄都用于购买民生银行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是中国大型银行之一。

他说:“我既无才智、也没有时间去炒股。只要那些理财产品被认定是低风险的,我不关心资金会投资到哪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