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座大清真寺圆顶被“中国化”
中国最后一座保留阿拉伯风格的大清真寺——沙甸清真寺的圆顶和宣礼塔被中国化,标志着政府推动的,为期五年的穆斯林汉化运动已经完成。
中国政府完成了对清真寺的中国化改造运动,沙甸大清真寺和纳家营清真寺的改造标志着这一过程的结束。英国《卫报》近日发表独家报道称,这两座清真寺的圆顶被汉式屋顶取代,宣礼塔也被改造成中国风式塔楼。
报道指出,中国对清真回教的中国化运动从2018年开始,旨在抵制“外国建筑风格”,并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建筑。专家向《卫报》表示,这一运动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外观的改造,更涉及对宗教表达的限制。
圆顶被“汉化”
沙甸大清真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直到去年为止,其21,000平方米的建筑群还拥有一个中间的绿色圆顶和边角的四个小圆顶。目击者和卫星图像显示,如今,这些圆顶已被汉式塔楼取代。原有的伊斯兰装饰已被替换为中国化风格。原本装饰在入口处的月亮和星星的黑色瓷砖也已经被移除,仅留下不太明显的痕迹。
据香港《卫报》报道,2018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年计划,旨在抵制“外国建筑风格”,并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建筑”。内部文件显示,地方当局被指示要“遵循拆多建少的原则”。
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家尤苏波夫(Ruslan Yusupov)曾经花了两年时间在沙甸进行田野调研。他向《卫报》表示:“沙甸和纳家营清真寺的中国化标志着这场运动的成功。即使在村庄里仍有小型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当地社区也难以抵制汉化的趋势。”普利茅斯大学的伊斯兰历史学家西克(Hannah Theaker)补充道:“云南作为最远离北京的省份之一,是最后被汉化的区域。”
“中国宫庭式建筑”
沙甸大清真寺最初建于明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摧毁,后来在政府拨款和群众捐资的支持下重建,设计基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先知清真寺。重建后的沙甸大清真寺能够容纳10,000名礼拜者。
在受中国当局审查的百度百科网站上,依旧可以看见改造前阿拉伯圆顶风格的沙甸大清真寺。但文字叙述已经将其描述为“中国宫庭式建筑“。根据其统计记载,沙甸是云南省个旧市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是滇南著名的回乡,回族占总人口的91%。
越来越艰难的中国穆斯林
伊斯兰历史学家西克向《卫报》表示:“伊斯兰教中国化运动从来不仅仅是关于清真寺外观的。”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100万回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中国西部。沙甸大清真寺和纳家营清真寺被视为穆斯林在文化大革命后重新获得宗教和伊斯兰信仰空间的象征。尤苏波夫说,这些改造显示了穆斯林在文化大革命后宗教信仰自由的恢复,但在习近平时代,却通过对清真寺的中国化将中国穆斯林融入国家体系。
报道称,尽管如此,中国化运动引发了当地穆斯林的不满和抗议。去年,纳家营清真寺的改造计划引发了数百名抗议者与警方的冲突,最终抗议被镇压,改造继续进行。沙甸的穆斯林在看到纳家营的情况后,并未组织类似的抗议活动。
2023年,纳家营清真寺的改造计划引发了数百名抗议者与警方的冲突,最终抗议被镇压,改造继续进行2023年,纳家营清真寺的改造计划引发了数百名抗议者与警方的冲突,最终抗议被镇压,改造继续进行
2023年,纳家营清真寺的改造计划引发了数百名抗议者与警方的冲突,最终抗议被镇压,改造继续进行
一名离开中国的回族穆斯林向《卫报》表示:“沙甸清真寺对所有穆斯林都非常重要,这是一大损失。”另一名前清真寺员工透露,尽管人们对政府强迫改变清真寺风格感到不满,但他们意识到政府的强大控制力。相关报道称,沙甸大清真寺已于今年四月重新开放,内部安装了多个监控摄像头。过去,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曾拒绝安装监控摄像头的请求。
五位了解沙甸当地情况的消息人士称,由于公共广播被普遍禁止,政府向家庭分发无线扬声器,用来传播祈祷的呼声。《卫报》指出,这些无线扬声器是为了规避公共广播祈祷的禁令,但也带来了对监控的担忧。
中国的清真寺中国化计划被认为已基本完成,但这只是政府将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融入国家意识形态计划的一部分。今年二月,北京收紧了宗教表达的规定,以确保各宗教“遵循汉化方向”。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清真寺,并在纳家营禁止未成年人斋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