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1, 2014

今 日香港,明日台湾?


「今日香港,明日台湾」
已经成为台湾反服贸协议的主要诉求和口號。服贸可以是眼前的甜头,也可能是步香港的后尘。台湾人 当然看出北京这种以经促政的策略。

问题是,当年中港签署的经贸协议,
確实在香港经济衰退时起了提振的作用,却也加深了对中国的依赖。香港回归中国后,台湾 人就盯著香港的发展,眼见香港如今越来越「中国大陆化」,台湾人怎会不非常警惕?
去年6月台湾与中国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简称「
服贸协议」),该协议是《台湾与中国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 议》(ECFA)的一部分。
时值10个月后的今天,学生发起「太阳花」学运反服贸,还出现「
反反服贸」的「康乃馨」活动。
宏观来看,服贸协议牵涉台湾18项產业(64项细目)、
逾14兆营业额、超过2/3(285万)服务业就业人口。中国似 乎在给台湾经济「送大礼」,那为什么台湾民眾要反对通过服贸协议?
香港工资被迫压低
今年適逢中国与香港签订的《
中国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EPA)满10年。香港CEPA的架构,类似 于ECFA,两个协议都包含双方在「货品贸易」及「服务贸易」的相互开放,因此香港的经验正好能给台湾作为前车之鉴。
香港2003年与中央签订CEPA,香港《苹果日报》形容为「
中央送大礼」。然而,报导盘点10年CEPA,却发现弊多 于利。
报导指,这10年来,香港省下来的关税不及预期一半,说好了的製造业回流 也没有出现。而一开始以为將获得许多好处的服务业,要北上开业,却发现不是门槛太高就是限制太多。

此外,娱乐事业也深受影响,许多港產片为通过审查,
决定牺牲创作空间。唯 香港倒是迎来了自由行及进驻各行业的中资企业。
从台湾亲绿的《自由时报》分析看来,
CEPA对香港的影响更是叫人心酸。根据统计,CEPA签署10年来,香港製造业產值下滑、就业人数掉了近80万人,进出口批发 零售业、运输仓储、通讯服务业实质工资,也跟著一路降。

同时,却有高达20万中国劳工涌入香港,一定程度影响了香港基层劳工的就业机会。这也意味著,香港青年人的就业薪资 持续被压低。
中企推高资產泡沫
另一方面,
台大教授徐之强引述台湾院士萧政等人针对CEPA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报告则指出,香港与中国间的经济整合措施, 使香港长期经济成长4%。
在CEPA框架下,中国和香港的服务业合作也快速发展,
去年粤港服务贸易总额达777亿6700万美元(2544亿 9251万令吉),同比增长了40.8%。
不过,中资企业的进驻,也炒高了香港资產泡沫,
持续推升香港基尼係数,到了2012年已达0.537。香港目前是所有先 进国家或地区中,贫富悬殊最严重的。
对于与中国签订经贸协议,许多评论都持反对意见。而《苹果日报》
报导的標题,则似乎更准確地概括了大多数香港人民的心 声:「说好的大礼在哪?」
香港旅游业受惠不多
中国在2003年开放赴港自由行,
准许中国居民以个人旅游的方式前往港澳地区,旨在「解救」香港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SARS)疫情后的疲软经济。
自由行属CEPA计划之一,虽带旺了香港旅游及服务业,
但经济学家关焯照认为,自由行只集中带旺低增值行业,却令主要在 这些行业工作的低技术新移民无法提升技能,同时又推高香港地价;双重效应下,反而增加社会资源负担。
香港工厦租金近年被自由行推至天价,厂商不愿回港,
更进一步外移。关焯照指,靠自由行推动经济「迟早出事」,除產生交通 问题、文化衝突、民生问题外,地价急升推高营商成本,更扼杀了其他行业例如是製造业发展,长远危害香港经济。
无助提升技能
他 解释,旅游业並非高增值行业;以受惠于自由行的零售业为例,
不少商品靠入口,增值多在海外进行,香港实际受惠不多。在刺 激就业方面,酒店、服务业的从业 员,也主要以低增值人士为主,自由行並无令他们增值。他以北欧为例,这些国家和香港一样会吸纳低技术移民,「但他们花很 多资源在职培训上,例如你卖衣服, 会有人教你物流、管理」。
但香港的自由行却无法令这批人提升技能,「
卖衣服永远只能卖衣服,低增值人士永远都只能低增值」。在香港社会资源有限的 情况下,社会腾出资源发展自由行,间接扼杀了其他行业发展。
CEPA 原本可推动產品升级发展知识型经济。以高新科技为例,「
创意工业例如程式、游戏软件的出口总值,每年都比自由行高,有很多出口到中国」。然而,发展这类对 香港长远有利的行业並不简单,需要大量人才培训及政策推动。
关焯照批评,政府选择以自由行去推动经济,是以「量」取代「质」
,因为自由行表面上最容易见得到成效,「市场看起来很 旺,盘数肯定没问题,GDP能提升,失业率又跌」。但香港產业就在这个表像之下被牺牲。
中台协议只谈经济 香港力推一国两制
服贸协议是ECFA一部份,由台湾2009年提出,
被总统马英九政府视为加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两岸政府于 2010年签订第一次ECFA协议,至今近4年。
《香港经济通》指出,不少人將ECFA看作台湾版的CEPA,
將两者拿作比较。虽然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定位与內容上 还是有不同之处。
首 先是「名称」:ECFA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而CEPA是「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前者是「框架协议」,而后者则是「关係安排」,就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其次是「內容」,ECFA的內容是纯经济议题,完全无政治用语;
然而CEPA在第2条「原则」中第一款,即明定「遵循 『一国两制』的方针」,可见CEPA有宣示『一国两制』的用意,而ECFA则完全没有政治意味。
至于ECFA与CEPA的其他內文中,
比较显著的分別在于中国与香港的CEPA有专业人员资格互认条款,而ECFA没有 相关条款。
另外ECFA有终止条款,当其中一方向对方作通知,
被通知方可要求协商,若通知方决意终止协议,协商未获共识,协议于发 出终止通知之日起第180天便告失效,这是CEPA所没有的。
製造业萎缩 產业单一化
10年前香港政府豪言大量港商会因CEPA零关税回流,
振兴製造业,但CEPA落实后反而不断萎缩。
根据香港《苹果日报》,
2003年6月香港仍有15万4495人从事製造业,但截至去年12月只剩10万3683人,进 出口贸易及批发业10年来全无增长。
2003年时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曾俊华指,
受惠于零关税的273项香港產品,在2004年將可节省7亿5000港元关 税,推算10年间应可省下最少75亿港元关税。
但据政府去年就CEPA十週年发出的新闻稿披露,
截至去年9月只节省了约36亿元人民幣的关税,仅达一半目標。
入中港企不到1%
北京向港人强调CEPA是一份大礼,
但各项统计数字却反映出港商北上举步维艰,產业单一化越来越严重。
根据统计署及工业贸易署数字,全港36万1037间企业当中,
10年来只有1851间、仅佔香港企业0.5%的港商企 业,能够到中国经商。
运输物流和分销佔大部分,分別为645和266间,而会计、
证券期货、保险、银行,以及金融这些香港经济支柱及高增值行 业,加起来总数不足40间。
CEPA向香港开放的52个行业中,
更有20个行业至今无人申请。
统计处数字显示,10年来增长最强劲的行业,
大部分属和自由行相关的低增值行业,包括在10年间增加了6万人的零售业, 及增加了8万人的住宿及膳食服务。
中资渗透间接影响政策
CEPA实施10年,香港专业服务往中国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但香港就按协议向中资企业中门大开,令中资逐渐渗透至香港各 行各业。隨著中资进驻將企业人员带到香港,中资企业也循不同途径,影响香港的政策和政治。
2005年中移动收购香港企业万眾后,打入流动电话市场。
近期3G频谱收回重拍,亦被指是安排中移动入场。
同时,中资地產亦逐步打破香港发展商垄断;
中国海外早前就投得首两片「港人港地」。
此外,近年有多间银行被中资收购,
例如中国建设银行2006年就收购了美银(亚洲),成为现时拥有逾40间分行的中国建 设银行(亚洲);嘉华银行和创兴银行亦分別被中信集团和越秀集团收购。
而在现今的香港,中资企业只须加入商会,
就可取得商界功能组別的公司票,在立法会及选委会选举投票。中资企业的老板高 层,以投资或工作取得香港身份证,住满7年,就可名正言顺登记做选民。
香港《苹果日报》指出,在香港特首梁振英的配合下,
中资高层更进驻政府諮询机构,影响不同范畴的政策,让中国逐渐从对香 港经济上的投资,转变成为对香港政治上的进驻。
港產片进军中国受限制
作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业也受到影响。
2003年CEPA刚签订的时候,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曾说,CEPA安排令港產片 可变成合拍片,让港產片获得等同国產片的待遇。
《苹果日报》称,两项CEPA带给香港电影的「优惠」,
其一是港產片不受进口配额制度限制,只须通过审查就可在中国戏院 上映;其二是推出合拍片制度,只要1/3主要演员是中国演员,情节又与中国有关,就可获国產片待遇。
业界初时憧憬措施可为港產片开拓新市场,
但事实是中国对电影的审查非常苛刻,情色、暴力、政治、灵异等题材全部难获批; 即使获通过,也须改动情节才能在中国上映,例如《旺角黑夜》就要將饰演湖南杀手的吴彦祖改成来自东南亚。
不少追求创作空间的电影人被迫放弃中国市场。
根据电影发展局数字,2012年有17部港產片上映,仅及35部合拍片的一 半;当中只有3部在中国上映,中国票房合共仅2200万港元。相反合拍片则有30部在中国上映,票房大收共25亿 8500万港元。
香港电影导演会永远荣誉会长张同祖指出,
香港电影进入中国受意识形態限制,坦言进中国市场「就要跟它的游戏规则」,但承 认长期困在中国审查下创作绝不健康。
他认为,香港电影的成功在于天马行空,「
假如永远有框框令我们不敢去想像,就会慢慢死亡」。
专业界:律师难考 医生难活
香港《苹果日报》报导,香港专业界10年前对CEPA充满期望。
但10年过去,根据工业贸易署,香港其中两个最顶尖的专 业界別医学界和法律界,两者却各只有20间公司在中国开业。
香港律师会前会长何君尧指,
香港律师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是难以通过中国司法试。中国律师要在港执业,只需考取海外律 师资格试(OLQE),合格率高达70%。
但香港律师要在中国执业,
则需和中国20至30多万名法律系毕业生一同参与司法试,而很多资深律师年纪大,很难再要他们 花精力与时间去考试。他指高达99%香港律师都应试失败。
同时,香港律师行不能直接聘请中国律师,亦不能接中国官司,
令港资律师行在中国发展空间有限。
另一方面,医学界北上发展同样受阻。
现时香港约有1万3000多名医生,医学界立法会议员梁家騮估计,到中国执业的仅 50多人。
他指在中国开诊所或医院,若遭居民反对,政府就不会发牌。
即使成功租下诊所待业,政府发出批文的时间漫长,往往要等近一 年才能开业。他无奈地说:「会有谁肯空租一年等批文件开业?」
中国处理医疗纠纷的手法也是香港医生所顾忌的,梁家騮称,「
在香港出事,有司法渠道申诉,但在中国往往就是诉诸暴力」。 加上薪酬差距巨大,香港医生纷纷选择留港执业,名医更不会回中国。「名医根本不需要回去执业,有钱人会直接下来找他 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