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學者:大旱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對外侵略
過去談到乾旱,大部分人腦中首先浮現的是中東或非洲的沙漠景象,然而這個夏天缺水不再是區域局部現象,而是遍及亞洲、歐洲和美洲全球各大陸,氣候專家甚至警告這樣的極端氣候恐成「新常態」。
熱浪來襲、水位降至新低點,這樣的「熱旱」不僅衝擊經濟發展、民生活動,讓恐龍足跡等稀奇古怪的東西露出水面重見天日,甚至可能引發地緣戰爭,其中尤以中國和周邊國家──包括台灣──的潛在衝突最受矚目。
上海、重慶到青藏高原都陷入乾旱
歐洲正面臨500年來最嚴重乾旱,近三分之二地區陷入乾旱。除了義大利乾枯河流出現二戰未爆彈,近日萊茵河、易北河發現所謂「飢餓石」,即因水位下降而從河床露出的石頭,上面是先人在乾旱時期蒙受飢荒之苦時刻下的警告。
目前發現的「飢餓石」最早可追溯至1616年,其中一顆寫著:「如果你看到了我,你就哭吧」。
美國西部也飽受乾旱之苦,水庫和湖泊水位降至低點,農畜產業大受影響,幾個州2023年起恐面臨限水。德州因此在河床發現1.13億年前的恐龍足跡,全國最大水庫米德湖(Mead Lake)2022年則已發現4具疑遭黑幫殺害的屍體。
中國東南、西南部同樣成重災區,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全國氣象乾旱綜合監測圖」,從長江河域到青藏高原都處於乾旱狀態,重慶有600年歷史的佛爺梁島礁3龕摩崖造像也因此浮出江面。
熱旱顯著衝擊中國經濟活動,由於水力發電量銳減,同時高溫又使用電量飆升,四川、浙江、江蘇等地一些工廠不得不因限電、停電而停工停產。
水資源稀缺是「衝突預測」關鍵指標
英國地緣政治及歷史學家帕克(Geoffrey Parker)曾指「氣候模式的改變,在17世紀為全球帶來戰爭、革命和動盪」,這句話放到現代來看依然有效。
人口成長使全球水資源消耗量翻倍,荷蘭水文政治(hydropolitics)學家哈吉登(Kitty van der Heijden)告訴《BBC》,「如果沒有水,政治人物就會介入,然後他們可能會為爭奪水資源打起來」。
氣候學家葛萊克(Peter Gleick)觀察到,因缺水而起的衝突正在增加。葛萊克及其團隊建立了一個「水衝突年表」(Water Conflict Chronology),紀錄水資源和衝突的關係。
多個歐美非政府組織聯合建立了「全球早期預警工具」(Global Early Warning Tool),透過數據和人工智慧預測可能爆發衝突的地點,其中與水資源相關的指標特別多,包含乾旱、洪水、降雨量、收成狀況、農業生產情形等等。
該衝突預警工具目前聚焦非洲、中東和南亞等傳統上常受乾旱侵襲的區域,然而如同乾旱今日蔓延至其他地方,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傑出教授、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EI)學者白蘭斯(Hal Brands)在其《彭博社》專欄警告,「強權中國面臨水資源危機,有可能導致他在海內外爆發衝突」。
中國乾旱可能引爆區域戰爭
中國佔全球人口五分之一卻只擁有全球7%淡水,大量地下水和河水因汙染問題無法飲用、灌溉甚至當作工業用水,專家估算中國每年為解決缺水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
而缺水衍生的「缺電」問題,近年發生範圍和頻率愈來愈廣泛頻繁,這不僅會拖累中國已經下行的經濟前景,資源分配問題也對維持社會穩定構成挑戰。
「資源稀缺與政治動盪,兩者關係一直相當密切」白蘭斯強調,若中共感到國內局勢不穩,他可能對外發動猛烈攻擊,加劇和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
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政治學教授卡特(Erin Baggott Carter)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撰文分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外交政策具有「轉移注意力的侵略」( diversionary aggression)特徵,即發起國際衝突以鞏固國內民族主義,讓中共菁英難以挑戰他的權力。
因此,如果中國為紓解乾旱壓力發起台海戰爭,最有可能是出於應和中共當權者的政治需求。
除此之外,中國也可能為鞏固水資源和其他週邊國家發生直接衝突。中國在湄公河和喜馬拉雅山區攔水,在新疆讓河流改道,同樣埋下他與泰國、寮國、印度、孟加拉和中亞國家爆發搶水爭端的種子。印度地緣政治與戰略專家謝蘭尼(Brahma Chellaney)更指出中國在南海擴張,也有在國際海域確保更多水資源的意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