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写到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她对美食、美花与美文的深刻感悟。而今,套用爱玲的话论五毛三大恨,则是:适之不肯回国,爱玲跑得飞快,嘉诚未能共产。
一
适之不肯回国多适之不肯回国,也曾被润之感慨:"胡适这个人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现在已经2025年了,适之还没有恢复名誉,21世纪还有75年,不知道还行不行。
现在的一些"人",批判胡适,不是批判他的思想,而是批判他没有选择留下来。也就是说胡适所谓的恶,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没有选择留下来被批倒批臭。
至于为什么适之不肯回国,有些"人"就是装傻。因为白天和夜晚对于瞎子来说是一样的,真理和谎言对于无知的人来说并无区别。当你提醒傻子要小心的时候,你即得罪了骗子,也得罪了傻子,你让骗子的利益受到损失,傻子却认为你在侮辱他的智商。最后两边都不会被讨好,他们则会联合起来想方设法整死你。要真的问适之为什么不肯回国,看看老舍,就可以看到适之的先见之明了。
二
爱玲跑得飞快爱玲跑得快,快到她还一度被称为润学鼻祖。世界上最大的惊喜是虎口脱险,虚惊一场。
50年代初,夏衍保荐张爱玲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的代表大会,一进到会场,张爱玲就以作家和女人特有的敏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场不论男男女女都着灰蓝中山装,只有自己穿了一件旗袍外面还罩了一件耀眼白色绒线衫。
正能量的代表丁玲就过来悄声的指责她如此大胆,为什么不和大家统一呢。
据说张爱玲晚上回去就决定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对此,张爱玲的解释是连人的思想都要统一,这个环境就没有文化和艺术的生存之地。
三
嘉诚未能共产每次李嘉诚卖资产,总有人跳出来喊:"别让李嘉诚跑了!"
而最近,李嘉诚卖掉了港口,又被批得体无完肤。让人想起那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往事不堪回首,李嘉诚在中国大陆捐款时,从不冠名。这件事被一些人解读为"他低调行善"。但细看他在其他地方的捐赠记录,比如香港大学、斯坦福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圣米高医院等等,都有以"李嘉诚"命名的建筑和学院。为何唯独在大陆不冠名?
对此,李嘉诚曾笑谈:"冠了以后将来再抹去,那多不好。"
显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时代的局限、无奈的抉择、必要的牺牲、伟大的探索、发展的阵痛"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他的每一次撤资、每一个低调的决定,背后都有深思熟虑。
然而,有些人却很难接受他的"未能共产"。他们对他的贡献视而不见,却对他的"跑"耿耿于怀。这种心态,归根结底是一种"索取式爱国"的投射:不给够,不是好人;不给我,不是爱国。
适之不肯回国,爱玲跑得飞快,嘉诚未能共产——这三件事,恰恰道出了一个共性:自由的选择,不符合某些人期望时,便成了"原罪"。他们恨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这些人不愿让步、不愿被"统一"。
但历史终究会证明,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那些敢于选择自由、捍卫独立精神的人。
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对于爱玲来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或许意味着将自己交付于虱子的啃噬;而选择离开,则是对自我尊严的最后一次守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