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大国外交”的梦想与现实
从上任之初,习近平就被西方媒体视为毛泽东之后中国最有权势的领导人。
十年后,随着习式“大国外交”方略的推行,人们发现,他不仅在中国国内展现出无以伦比的影响力和控制欲,在国际舞台上同样野心勃勃且富有手段。
2013年, 习近平推出“一带一路”宏大愿景。2021年中国官方数据显示, 签署合作协议的国家已达140多个。 一方面,中国的基建大军四处扩张,甚至为此组建了专门的融资机构亚投行;另一方面,在深陷危机的斯里兰卡等地,中国主导的庞大项目被批为债务陷阱和新殖民手段。
无论是在人口众多的东南亚近邻,在广袤的中亚及俄罗斯,还是在浩瀚的南太平洋甚至遥远的非洲大陆,中国官员都在传播习近平的口头禅——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年间,“大变局说”遭遇了强劲挑战,源头是美国的全面反击和一场让中国经济磕磕绊绊、风光不再的新冠疫情。
习近平的梦想,十年之后在国际舞台上面对着怎么样的现实?
十年大事记
十年期间发生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可以帮助我们审视中国在国际关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习近平上任之前不久的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掌权之初,面对的是一个对中国日趋警惕的美国以及开始急剧变化的中美关系。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执政中后期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提出了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并高调介入南中国海事务。与之相对应的是,2012年习近平上台以来,逐步放弃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方针,提出了“积极有为”的大国外交方针。
奥巴马政府开始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通过军事部署调整等方式在亚太构建同盟伙伴关系网络;在经济上也推出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将中国排除在外。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时间线与一项关于南海争端的国际仲裁交织,这一争端牵涉亚洲国家之多,极其罕见。2013年2月,中国正式拒绝参与南海仲裁案。2016年7月,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海牙仲裁庭公布仲裁结果,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的活动。
习近平的第一个任期内,虽然中国在人权、地缘政治等议题上与美国及亚洲邻国时有冲突,但总体来说仍然较为平稳。经贸合作被认同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两国甚至在反腐、人权等议题上有所合作,基本保持了中国希望的“不冲突、不对抗”格局。
但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
2018年7月,美国宣布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中国同日宣布对等值美国输华商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中美贸易战打响。
2019年5月,特朗普宣布对另外价值约2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中国则对原产于美国价值600亿美元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到加征5%至25%的关税。
2019年8月,特朗普政府不满中国政府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进程,宣布对余下价值3000亿美元的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0%的关税。
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接踵而来,出现频率之高令人目不暇接,2018年12月,加拿大警方应美加双方的司法互助要求逮捕了准备在温哥华转机的中国电信业巨头华为高管孟晚舟。直到2021年9月,孟晚舟才获释回国;2020年7月,美国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中国则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作为回应。
还有摩擦来自美国之外的地方。2019年,香港爆发规模空前、持续时间极长的反修例示威运动,规模最大的两场游行参与人数高达百万。2020年6月,中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港区国安法,香港示威人士和泛民领袖纷纷遭到逮捕。英国多次批评中方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及“一国两制”承诺。
新疆维族再教育营被曝光后,欧盟宣布对中国官员进行制裁,这是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以来的第一次。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之际,中国在台湾海峡举行规模空前的军演,引来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的公开批评,中国则逐个给予战狼式回应。
时至今日,虽然特朗普竞选连任落败,但其继任者拜登没有放弃任何针对中国的关税措施,他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还进一步在芯片等科技产品方面对中国实施限制。再加上新冠疫情下的持续相互指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对抗关系没有出现任何曙光。
一带一路:雄心与危机
在国际关系上,习近平并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013年两会上成为国家主席之后,习近平以国家元首身份首次进行外访,大权在握的他访问了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随后,他于当年9月到访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抛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在10月于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11月,“一带一路”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被确立为中国国家战略,成为中国新领导人雄心勃勃的“大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柱。
据中国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1年9月,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0.4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中国官媒形容:“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不断释放,‘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2021年底,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全长1035公里的中国昆明到老挝万象铁路全线通车。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类似的大型基建项目也在推进。
不过,中国的这项跨国战略亦引起国际间不少担忧和批评。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晓芬注意到,一家名为中大中国石油公司(Zhongda China Petrol Company)的国企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建设一家炼油厂,后来却发现当地能够提供的原油数量不足实际产能需求的6%。“在中国国内,也有担心甚至批评,认为中国公司冒着不必要的风险,进行了过度的海外投资。”
她分析称,一方面,老挝、缅甸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帮助中获益,得到了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但另一方面,一些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项目遭遇了财务危机,被批在环保和劳工保护以及政府治理方面存在问题。
东南亚国家斯里兰卡今年以来出现外汇储备枯竭,随后遭遇能源危机和严重通货膨胀,最终总统外逃并辞职。对其进行救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承担着高额债务且政策空间有限的国家将会面临额外的压力,斯里兰卡就是一个警告。”
法新社在此次危机爆发之后的报道指出,没有交通跟进的全新国际机场、闲置的会议中心和移交给中国公司的深水港,这些巨大的投资都增加了斯里兰卡的外债,而这其中至少有10%是来自北京方面的合同。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表示,不管是斯里兰卡还是其它国家,它们可能对于这些计划的评估过于乐观。这些大型的开发案其实风险很高,因为会牵扯到当地的社会和政治。
“不是因为中国有一定的经验,之前有一定的成功,这种经验就很容易能放在其它的地方,就跟在中国国内一样实现。”庄嘉颖说,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推进大型国际开发过程中付的一些学费,中国现在正好在付。“中国可能需要做出一些取舍,认清哪一些地方做一些这种金钱外交,换取利益的动作会对它比较有益,或者说回报率较高,哪一些可以暂时放在一旁。”
一带一路遭遇的困局还出现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中国方面的军事诉求立即引起了争议——一些具有军事战略意图的码头项目让邻国澳大利亚警惕,最终也不得不调整运作方式。
分析指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引起的反弹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一是天价预算和可能导致的债务陷阱;二是合规性,比如是否公开竞标,透明性以及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保障等问题;三是基于地缘政治竞争目的的军事意图。
陈晓芬说,“一带一路”面临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援国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大型基建项目往往很难按期完成,很难达到预期回报,经常出现预算超标、债务堆积等后果。但她认为,在中国谋求全球领导力的过程中,“一带一路”仍将处于其国际合作的中心地位,因为中国需要伙伴来对抗美国影响。
一带一路还面临着来自欧美的竞争。在习近平谋求第三个任期之际,已将中国明确视作战略竞争对手的美国领衔七国集团(G7)作出承诺,将在5年内筹集6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拜登表示,这将使各国“看到与民主国家合作的具体好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针锋相对地说,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替代方案”,取代的正是习近平在2013年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
如何看待“大国外交”
对“一带一路”十年后的境遇,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副教授马钊认为还是可以回溯到习近平大国外交的另一重要核心支柱——中美关系。
马钊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看来,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些预估,比如“东升西降”、美国内部政治动荡对美国全球领导力的影响、美欧传统盟国体系的韧性等,都不符合中国的意愿和研判。
特朗普时代,中美之间爆发规模空前的贸易战,特朗普离任之前对华采取了“极限施压”。拜登上台后虽然降低了抨击中国的调门,但是基本继承了特朗普对抗中国的所有政策,再加上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暧昧态度、近期由佩洛西访台引发的台海危机等,都使得两国关系阴云密布。
首脑互访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习近平对美国进行的唯一一次国事访问是在2015年。2017年到访海湖庄园之后,习近平没有再踏上美国的土地,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中美关系走入低谷。
马钊认为,这十年的中美关系可以分为前后两段。习近平执政之初提到新型大国关系,并不是要另起炉灶,他只是想让中国恢复国际大国地位,同时享有相应权益甚至特权。“比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可以说我是大国,不需要兼顾小国利益。”
但这十年来美中不断摩擦,两国政经合作处于全方位脱钩状态,美国要考虑的已经不是是否脱钩,而是如何脱钩,在哪些领域脱钩,代价是什么。
这让中国处在尴尬之中,不得不另起炉灶,人家不愿意让你在美国领导体系下发展经济进行国际交流。不管情愿不情愿,中国都只有更加主动打造自己的体系,以满足未来国际发展。”
“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和“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与美国领导人会面时高频出现的词句。
但有学者指出,“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是中国一厢情愿。 美国领导人及美国政府不愿公开使用这一表述,比如2014年奥巴马访华,2015年习近平访美,美国总统并未在公开场合使用这一表述。
2021年初,美国总统拜登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不需要与中国“冲突”,但要进行“极为激烈的竞争”。他甚至还透露,早在奥巴马执政的最后两年里,就制定了新的中国战略,对北京的立场比后来的共和党总统特朗普上任之初更为强硬。
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马钊认为,目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是“竞争但不撕破脸皮”,中国的对美政策是防范加对抗,这种“准冷战”的态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他解释说,称之为准冷战而非新冷战的第一个原因是,双方处在经济复杂的互相依存之下,相互融合的市场体系阻止了双方关系断崖式的下跌。第二,拜登并不希望从中国的竞争关系演化称军事对抗关系。第三,两国盟友并不希望在竞争中站队。
“过去几年受美国国内的民粹主义与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驱动,两国关系已经从合作走向全面竞争与对抗。但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不会爆发全面冲突,主要还是在摩擦与争吵中寻找共存的方式。”
中美俄三角轮回?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习近平时代的中美关系已经风光不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注意到,习近平和普京的关系不断升温。据统计习近平任期内已出访俄罗斯8次,同期访问美国只有4次。
在乌克兰战争前夕,习近平对到访北京出席冬奥会的普京说,中俄关系“没有上限”。即使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中国领导人也从未谴责入侵行动,反而还以各种方式表示对俄罗斯的理解和支持。
就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数月之后,中国外交部还于今年6月在《中国同俄罗斯的关系》声明中说,“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声明列出数据:202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1468.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8%,中国连续12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声明甚至还提到,“中俄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立场相同或相近,保持密切沟通和合作。”
中美俄这三个军事大国,会重演冷战时期的合纵连横吗?
华盛顿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国项目主任孙韵对法新社说,无论(乌克兰战争中)俄罗斯胜败,中国都不会改变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的意愿,这是由整体地缘政治态势决定的。
孙韵说,作为世界第二大核武器强国,俄罗斯不是一个可以被排除的地缘政治大国。中国视俄罗斯为重要合作伙伴,能改变华盛顿所主导的国际体制。
但马钊认为,现在看来,俄罗斯已经无法完成一个大国的影响力。这些发展趋势不是完全按照中国的研判来进行的。
他说,“经过冷战之后的20年特别是今年的俄乌战争后,我觉得俄罗斯已经不具备当年苏联帝国的基本力量。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广东省,对于国际市场的贡献微乎其微,能拿出来谈判的筹码只有能源和核武器。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俄罗斯只能作为一个搅局者,不能成为第三支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