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欧洲企业于中国幻想的破灭
中国对于德国和欧洲企业来说,仍然光彩依旧吗?习近平推行的经济路线的后果正在逐一显现出来。
德国在华商会和中国欧盟商会今年6月做的调查均显示,在结束了清零政策之后,中国经济强劲反弹的希望已经破灭。超过一半的德国企业预计今年的行业发展于去年持平甚至低于去年的水平。
尽管商业预期显得暗淡,但是仍有超过一半的德国公司(55%)打算在未来几年继续在中国投资。不过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表示愿意继续在中国投资的德国受访公司超过70%。在表示不考虑所有问题而仍坚持进行投资的企业中,62%表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几乎每四家企业中就有一家表示希望减少投资,这一比例明显高于疫情期间。
60%的受访企业预计市场环境会恶化,超过40%的公司担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会导致制裁或出口管制等形式的后果。对乌克兰战争和潜在的台湾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压低行业情绪。几乎四分之一的企业都认为,北京努力变得更加独立于国外市场,而这也是减少投资的一个原因。
另外也有五分之一的公司希望在中国以外的国家进行更多投资。而超过16%的公司已经制定计划,在最坏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完全撤出中国。
商业环境负面纪录
针对570家企业做出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欧洲公司认为中国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商业地点的光彩。中国欧盟商会会长彦辞(Jens Eskelund)说,中国的商业气氛“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最低的阶段”。
尽管清零政策已经结束,但外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正在消退。与此同时利润也在下降。面对日益增长的风险和不可预测的环境,64%的受访欧洲企业表示,在中国做生意变得更加困难。这一比例创下纪录。市场准入受限是在华外资企业遇到的一大问题。政府部分设定的限制也是企业抱怨的另一个困难。
此外,中国本土企业和外国公司之间往往缺少公平竞争。四分之一的欧洲企业抱怨遭遇强迫技术转让。
曾在巴斯夫长期担任高管、德国和欧盟商会前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证实,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推行的日益激烈民族主义路线。
他说,“在一些领域中国出现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化:我们不再需要外国人了,所以我们不会让他们进入市场。”
世界经济引擎光环不再 外企想撤离中国市场
中国失去原有的光彩
中国欧盟商会现任会长彦辞说,没有人期望监管环境在未来5年内真正得到改善,而且这种信心危机还没有结束。
武特克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同以前的开放政策相比,中国现在更强调闭关自守。但是习近平想执行的与世隔绝的政策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要尽可能地独立于世界,但同时又希望世界依赖于中国。这当然与全球化完全不相称”。
但是,欧洲人和西方伙伴在贸易和工业政策方面还能发挥什么作用?
武特克说:“当然,中国人将继续培植那些给他们带来技术和就业机会的大公司。在汽车、化工、机械工程领域情况都是如此。”
他强调说:“2022年,欧盟企业对中国的出口比对瑞士的出口高出23%。超过640万个集装箱从中国运往欧洲,但只有160万个集装箱从欧洲运回中国。这也就是说,从很多意义上来看,中国对我们市场的依赖性要远高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这是一件让人很郁闷的事,因为市场本来足够大。”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拉着手刹前行,这不仅仅是清零政策的影响。武特克表示:“还有很多市场准入限制的问题也让西方企业经营起来困难重重。”
批评意见声浪渐涨
著名对冲基金经理、亿万富翁投资者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此前曾因为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坚定信念而闻名。但是今年6月初,他将中国从投资目的地的名单上划掉。德鲁肯米勒相信,循着习近平的政治路线,中国可能会错失在经济上追赶并超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崇高目标。在彭博投资会议上,德鲁肯米勒对中国的未来描绘了一幅暗淡的画面。
他说:“如果(中国)不出现高层权力更迭,那么经济就会变得丧失活力。”他说,即便今年中国出现任何明显的好转,那也只是突然的、短暂的能量爆发,就像你食用高糖分的东西一样。“我们预计在未来6到9个月内会出现糖分高涨和某种强劲增长。但从长远来看,我不认为他们(中国人)在经济实力和增长方面是对美国的主要挑战。”德鲁肯米勒说。
而武特克则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困境进行了更为外交化的描述。他说,在一个努力克服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经济中,在房地产行业存在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在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小型银行可能面临破产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也许可以尝试恢复其以前的开放性,然后重新执行“经济优先于意识形态”的思路。他说,对于欧洲的公司来说,这并不是所有选项中最糟糕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