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成为热议话题。然而随着特朗普重掌白宫,美国对乌政策大转变之后,这样的说法逐渐销声匿迹。政治评论员邓聿文认为,对于北京的武力攻台威胁,台湾社会需要的不再是朗朗上口的比喻,而是更现实的战略定位与风险预判。
在台湾,几乎没有政治人物和网络名嘴现在再说“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了,也很少有人说到台积电时,把它看作台湾的“护国神山”,而这两句口号,到去年底,还都非常流行。这种转变,发生于特朗普上台后。由于华盛顿调整了对乌政策,不再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特别在此过程中基辅受到了华盛顿的某种粗暴对待,以及特朗普强迫台积电到美国投资建厂,否则将对台湾征收高额关税,让台湾认识到,再高喊这两句口号及它们所代表的认知价值,会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
“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说法的兴起与沉寂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对俄罗斯侵略的顽强抵抗以及西方民主国家特别是美欧对乌的鼎力支援,让有着某种相似境遇的台湾觉得心有戚戚焉,也让台湾看到了抵抗中国大陆武力并吞的希望和样板。于是,“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不胫而走,成了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政治通关密语。这句口号迅速蹿红,也和西方有关,得到了西方舆论的呼应,西方的媒体、智库乃至许多政治人物,都乐于接受这一叙事框架,把台湾放入“民主阵营前线”的剧本中。一方面,可以延续对抗中俄轴心的舆论优势;另一方面,也为美欧政界提供了一个道义姿态的机会,支持台湾就等于支持民主。
故而,“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是台北和西方联手打造的一种认知“武器”,它既可以起到动员大众,凝聚内部共识的作用,也可以误导社会。就前者而言,在某种危机来临前夕,一个有感染力的象征标语往往能迅速集中民众的注意力、激发斗志,也能在国际上占据叙事制高点和道德正当性,赢得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就后者而言,一种叙事按照认知战的模式操作,被神化,成为不可质疑的信仰后,当外部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很可能会起反噬效应,原因在于,认知战的核心不是制造真理,而是诉诸情感,创造情势,一旦情势变了,这种叙事不但无力,还会显得荒谬。
乌克兰抗战决心坚定 台籍志愿军:值得台湾看齐台湾目前就陷入了此种尴尬。乌克兰在苦撑几年后,正面临被特朗普政府抛弃的危险,它让台湾人看清楚了,原来坚如磐石的承诺其实是多么的不稳定,“今日乌克兰”不再等于台湾的“明日希望”,反而可能是“明日幻影”。如果华盛顿为了和莫斯科媾和,可以放弃基辅,那么,若未来大陆武力威吓台湾,怎么能够指望它会帮助自己?
台积电仍然是台湾的“护国神山”吗?“矽盾”也一样。这个概念在过去几年是台积电的代名词,被赋予半导体神话的象征意义——技术可以抵御武统,芯片可以固守主权。说它是“护国神山”,说它是“地缘战略之盾”,这些话听起来提气,然而,这种叙事其实是以一种高度乐观甚至带点侥幸的方式,把商业竞争、科技产业和国家安全捆绑在一起。大陆不会因台积电而打台湾?这确实是个现实考量。如果大陆在芯片技术上迟迟无法突破,而美方又持续“卡脖子”,存在北京试图借由统一台湾获得台积电技术资源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讲,把台积电视为“矽盾”,不是空穴来风,它也许确实构成了一道令大陆有所忌惮的战略盾牌。
但问题来了,台积电真的能决定战争与和平的走向吗?恐怕不行。统一台湾对中国大陆而言,不只是技术目标,更是国家利益和民族认同的核心议题。在北京的战略叙事中,“统一台湾”不是一个可以被台积电换算成变量的方程式,而是一种政治与历史逻辑的必然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没有“矽盾”,大陆的统一目标都不会改变。
另外,“矽盾”的说法也是假定即便大陆打台湾,美方会为了台积电而来护台。然而,地缘政治永远比想象更现实。美方并没有因为台积电的重要性而更加保卫台湾,相反要求台积电“就地投诚”。台积电被逼到亚利桑那设厂,带着资本、技术、人才和供应链一起远征,成了美国芯片重建计划的“血肉供体”。这个过程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更没有太多体面。结果是, “矽盾”正被特朗普拆解,“护国神山”变成美方的战略资产。这就好比一个人把自己的护身符交给别人,希望别人来保护自己,却没想过,对方也许只是想收走你的符咒,而把你晾在一边。
台积电扩大对美投资 分析:有助于台湾安全保障
这就是认知战最大的悖论:它可以快速聚焦舆论、激发共鸣、营造形象,但也极度依赖特定时空与政治气候。一旦环境反转,这些曾经有力的口号便可能迅速老化,变成认知回旋镖,砸得自己措手不及。这一情况提醒我们,当政府或舆论领袖为了某个目的操作认知战,制造过度凝练的叙述模板时,是否考虑过这些模板的可持续性?如果没有,这些口号终将沦为一次性消费品,不仅无助于长远安全,反而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战略负资产。
抵御威胁 台湾真正需要的护盾
从“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到“矽盾”神话,这两个标语式叙事曾经有它们的时效性与动员力,但如今,在这两个口号同时崩塌后,台湾必须面对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问题:认知战并不能真正护台,甚至可能制造假象、误导判断、削弱韧性。因为认知武器用得再多,也不过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善意与某种不确定的情绪联结上。
对于北京的武力攻台威胁,台湾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下一个朗朗上口的比喻,而是更现实的战略定位与风险预判。不能让认知成为麻醉,更不能让语言绑架思维。真正的“护国神山”,或许不是某一家企业,也不是某一句话,而是这个社会是否具备在巨变时代中,冷静看清自己位置、调整策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台湾真正的护盾,也是唯一不怕时间检验的底气。